现代人喜爱手串,更多的是因为它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的符号。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皇帝的手串大有学问。

108颗和18颗佛珠所代表的概念:

“108”在佛教看来是'人’在这个世间的'烦恼’的总和数----即人有108种烦恼。为了去掉人生众多的烦恼,善男信女要戴108颗贯珠,在咏经时数珠:象征这108种烦恼在佛的指引下、经文声中一一消除。敲钟要撞108下,也是这个道理。满人信奉佛教,朝珠也由佛珠衍化而来,也是108颗,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在清代宫廷,手串成了帝后们颇为喜欢的佩饰,从许多清宫绘画中可见一斑。清宫收藏的手串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类十八子手串,制作精巧,流行不衰。

image

影视剧《延禧攻略》剧照

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俗称手持,其珠数为18-54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

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

佩珠俗称手串,珠数以18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

image

▲清 黄碧玺十八子手串

image

▲清双桃红碧玺、翡翠十八子

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image

▲朝珠构成示意图

随着清朝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

image

▲孝贤纯皇后朝服像 局部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藏传佛珠。清皇室的佛教情缘不仅影响着朝廷礼仪服饰,也同样融入到后宫女眷的日常服饰中,宫廷手串因此应运而生。可以说,朝珠兴起于朝堂之上,手串滥觞于后宫之中。

image

▲清中期 珊瑚朝珠

一般而言,清代女子佩带手串,穿对襟衣时,挂在第二颗纽扣上;穿大褂衣时,则挂在腋上方的襟钮上,也可挽在手腕或握于手中。

image

▲清 沉香木团寿108数珠

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image

▲孝庄文皇后

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在正式场合均佩戴朝珠,平时生活所用多为手串,品类和样式更为丰富。

image

▲清中期 翠玉莲子形十八子手串

image

▲清 碧玺珠翠手串

此款手串由18颗粉色碧玺珠穿成,间有翠质结珠两个,俗称“佛头”。共有红白米珠10组。碧玺的颜色柔和清澈。

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18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

image

▲清 红玛瑙十八子手串

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

image

▲ 清 翠十八子手串

image

▲清乾隆 伽南香金粟寿字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