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第五讲《古蜀玉器的考古发现与认知——以三星堆、金沙玉器为中心》,将于2022年9月24日15:00—17:30在线上举办。特邀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玉学家王方研究馆员主讲,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朱乃诚、吉琨璋两位研究员为讨论嘉宾,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玉雷主持。

王方,女,全国文物先进工作者,第十三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玉文化中心(中国民族文化促进会玉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委员。从事文物工作四十余年,主要以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管理、展览策划及中国古代玉器的考古学研究为主体。主持出版《金沙玉器》《金沙玉工1——金沙遗址出土玉石璋的研究》等专业书籍50余部,在“scientific reports”“牛津在线手册”“文物”“中原文物”“四川文物”等国内外学术专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与主持并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18项,还分别担任《中国出土全集•四川卷》《中国传世玉器》副主编,主持策划百余项国内外精品文物展,并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朱乃诚,1955年出生于上海,1977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现兼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史前文化研究分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中国早期玉器与玉文化研究。

吉琨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从事田野考古三十余年,参加和主持多项重大田野考古发掘,主要有:参加侯马晋国东周铸铜遗址、程王路晋国宗庙建筑群遗址、台神古城、乔村战国墓地、曲沃曲村——天马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的发掘;主持绛县横水1号墓葬、羊舌晋侯墓地、北赵及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等重要项目的发掘。其中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掘曾获得2004年度的“十大考古新发现”及国家文物局颁发的2004年度田野考古一等奖,晋侯墓地1号车马坑发掘获得2006年度田野考古三等奖。对晋文化考古有较深入研究并有独到见解,参加大型考古发掘报告《乔村墓地》的编写,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山西卷》,著有《中国玉器通史•周代卷》,发表《晋文化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晋都新田时期玉石礼器初步研究》《周代棺椁装饰研究》等近百篇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章。

本次讲座围绕成都平原广汉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两个古蜀文化中心遗址中相继发现并出土的5000余件玉器展开,这些古蜀王国当年的王室秘宝,祭祀重器至今仍光润细腻,色泽艳丽,充分展示了古蜀人炉火纯青的制玉水平,堪称中国先秦时期玉器及玉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也反映出古代蜀人独特的祭祀礼仪、精神信仰以及造型艺术。本次讲座古蜀玉器的研究者王方研究员将围绕三星堆、金沙玉器的出土情况、类型特征、玉料鉴定与分析、玉料产源地调查、工艺特征及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之关系等方面跨越三千多年历史长河,分享古蜀玉器的发现与研究心得,与广大学界同仁、玉文化爱好者共同感知古玉之美带来的精神愉悦。

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于2012年6月11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以甘肃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为重心,通过开放式运行、项目化管理、合同化约定的方式,开展文化大省建设和“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的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引领作用的文化大省建设理论,为甘肃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讲座由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主办,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中国甘肃网、《丝绸之路》杂志社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成立于2020年9月,旨在加强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凝聚研究力量,打造高水平团队,争取重大项目,催生高质量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强化科研育人、平台育人功能,将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中心、河西走廊研究院、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纳入集群进行集中建设,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共享”的运行机制,坚持“固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短聘和长聘相结合”,动态优化团队建设,面向校内外开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研究资源和科研成果共建共享,推进成果应用、转化和推广,通过机制创新和制度优势激活各科研平台作用,不断探索各科研平台建设模式与发展路径。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科研平台集群下属阵地刊物有《丝绸之路》和《西北师大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