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与华夏文明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昆仑山下的先民们还把和田玉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和田玉七千多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证明了我国边疆和中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春秋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赋予玉石十一种美德,把君子比作美玉。汉代之后,和田玉成为帝王贵族千方百计索求的宝物,生前饰玉,食玉,死后大量葬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宋代,和田玉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品,一些文人雅客、平民市井也纷纷开始佩玉。清代是中国玉器史上一个巅峰时期,清代乾隆皇帝爱玉成癖,从而使和田玉用量达到历史的高峰,每年仅宫廷用玉就达几十吨,为当时玉器制作提供了优良的材料。

任何一种事物被大众所喜爱和尊崇,通常至少有两种原因:一是该事物外在的形式美,二是该事物所隐含的文化内涵能够使大众产生认同。玉则是这两者最完美的结合,它不但有着优美的质地和造型,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玉被人们赋予了种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理念,在无数艺术大师的鬼斧神工之下把天然美和再造美非常巧妙地汇聚玉石于一身,把道德规范与社会功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玉石之中,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含蓄内敛地表现在玉雕作品里。所以人们在赏玩和品味一件玉雕作品时,从心底激起对生活更加色彩斑斓的憧憬,而这种潜在的情愫燃起了人们心中无限的希望和不尽的情爱。玉石之美,早已超出了单纯的造型、工艺和材料之美,它是一种被升华了的美。这种美深深的扎根于每一个华夏民族内心,并且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