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这些人喜欢和田玉的理由来,大家往往都首推油润,当然也有人会滔滔不绝的举出老熟、脂粉等子玉独有的特点来加以论述。
这些当然是它的优点所在,然而我们往往都习惯性地忽略了掩藏在其细腻度之下的糯性。在这里咱们首先要对这二者加以区分。
我们肉眼观察之下的“细腻”其实多半是因为玉石的显微结构由均匀而细小的矿物颗粒组成,而给人的一种视觉假象。
例如俄罗斯所产的巴沙料、鸭蛋青、且末于田一带以及青海所产的山料,甚至是某些罗甸玉,都能在直播间的光线下上演肉眼无结构的把戏。
但倘若您能够在专业仪器下观察这些“高细”玉石的磨片,便不难发现它们那貌似极致匀净的外表,其实是由众多相互不太关联的晶体,较为松散的组合在一起的。
而其在宏观物理性质上的表现,则是生硬而酥脆,石性重,又缺乏和田子玉的温润适手感。
与之不同,玉质上成的新疆子玉则大多数由纤维交织状的矿物晶体相互缠绕构成,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拉扯应力。
宏观上给人一种胶结感,我们便通常称之为糯性,而这一指标表现尤为突出的,圈内也经常亲呢的称之为“粘糕料”。
可是这种玉石的外在表现却只能用喜忧参半来加以形容。其优点在于玉质坚韧而耐久性强,手感也粘腻喜人。缺点则是在一枚子玉之上,难免有局部显现出絮状结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白棉。
作为爱好者,我辈只好适度的容忍这些优质子玉上无伤大雅的遗憾,取其主流。至于那些看似无可挑剔的山料,实质上只能算是虚有其表罢了。连长期保存都办不到,又谈何升值涨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