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代文明,从万物主宰到仁人君子,在5000多年的历史里穿梭,记录着我们的生活习俗与社会变迁,像一位执笔少年,挥洒文明魅力。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在玉上做手艺是一场与自己的对决,潜心制作一件满意的作品都要以年为单位计算时间,可从父亲手中传承宫廷造玉技艺后的晓雅知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一切都在加速,为了让它也能逆潮流而上,不止于造物,更是走向万家烟火。
瘦瘦小小的晓雅,一说起玉雕身体里的小宇宙就会晃动。镂空、薄胎、透雕……幼年时的她可能没想到,自己会在30岁时继承祖业,发展家传宫廷制玉技艺。捧着这碗家传饭,她比谁都审慎——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太特殊了。
“直到今天很多人其实分不清什么是软玉?什么是翡翠?”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就以玉器划分阶级和等级,让玉成为“礼制”的重要构成。
众人皆知的“和氏璧”几千年前被尊崇为举世无双,成为国家象征。秦朝开始,以玉为玺。《说文解字》里把玉和人的仁德相比:“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再有“玉不雕不成器”讲玉石的雕刻工艺重要,又用来比喻人的自我修正和学习。
一块玉承载这么多含义,难免会觉得它实在太内卷。
历来“不可量化”的玉石评定标准,玉显得格外神秘。直到清朝年间,爱玩会玩,能把江南风情搬到辽阔北方的乾隆皇帝以他混搭的时尚趣味把中国玉雕工艺推至历史巅峰。
传说,乾隆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重新建立起对新疆的统治权,接着他迎娶了容貌倾城的香妃。随着这位绝世美人来到中原的,还有同样精美绝伦的痕都斯坦玉器。这种玉器原本始源于印度北部,材质多为南疆和田玉,胎体薄如蝉翼,有的器壁上用金、银勾勒出花卉草叶图形,或用宝石玻璃点缀。
乾隆对痕玉一见倾心,下旨金镶玉只为宫中所有,还专门设立仿制工坊,赐名“西番作”,与中国传统玉雕工艺结合大量制作中西合璧的痕玉,为它写下《咏痕都斯坦荷叶杯》:“细如毛发理,浑无斧凿痕。”纪晓岚也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为第一。”
网络中常有段子调侃乾隆的审美不如他爹雍正大气古朴,花花绿绿什么都敢尝试,被嘲是“农家乐审美”。历史上真实的乾隆热爱文学艺术还长寿,在位六十年间制作大量精美器具,乾隆本人又非常爱玉,朝廷为制玉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君王。
乾隆工,无论在拍卖行、博物馆还是玉器行家口中都是工艺卓越的代称。
这种工艺在中国历史上只持续了100年,随着清朝后期国力衰减无法承担制作成本逐渐流传到民间直至几度失传。
上世40年代,从小寄居在鄂王府的北玉四杰——潘秉衡老师,曾短暂恢复过痕玉工艺,不久后这种神秘宫廷技艺再度失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杨晓雅的父亲杨根连在青山居一位老匠人家中看到镶嵌宝石的痕玉工艺鼻烟壶,花了三五年时间试制才又把这种工艺恢复。到杨晓雅这里,已经是玉雕世家的第四代传人。
最早,父亲是不准备让她学玉石雕刻的,老一辈讲:“驴不进磨坊,人不进琢坊。”
独坐水凳雕玉,是孤独与时间的较量,父亲一件玉雕作品耗时八年完成进入博物馆收藏。大件器皿的雕刻又都是屏风、摆件之类。
作品名称:竹韵高升
作者:杨根连
材质:碧玉及 24K 黄金
“我小时候的力气都抱不起一块玉石诶。”
但耳濡沫染,晓雅从小就开始认玉。祖辈都是以琢玉为生的匠人,“从清朝宣统退位到1958年北京玉器厂成立,原来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的老玉师们流落民间,都聚集在青山居。这一机缘,使我父亲得以传承治玉口诀,掌握了木器、玉器、金器等多种材质的技法。”
小孩都好奇,“问到了他就会讲,我觉得有意思就记住了。家传是什么?家传不是一门课,是你跟他日常聊天的时候,他告诉你一些他的师傅曾经传授的做玉的诀窍,你慢慢去领悟。他讲的也很随意,但是你发现你在领悟的过程当中,又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耳闻目见者,非众所共读之文;口授心传者,非人所同得之学。”听起来像中国传统功夫秘籍的传授。老匠人传课没有书本和标准化训练,参照物都从生活中找,潜移默化居然比白纸黑字更让她印象深刻。
作品名称:金玉玄武壶
作者:杨根连
材质:墨玉及 24K 黄金
尺寸:长 130mm 宽 75mm 高 85mm
制作年份:2009 年
“心口相传类,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更像口诀,父亲学艺时,师傅可能只告诉他一个字,让他自己的领悟。
他不会告诉你做边缘应该是怎样的线条呈现,但当你知道了这些口诀,呈现出来的线条却最有古韵。比如说鼻烟壶,就是很讲规制的东西,它器型大,鼻烟壶帽像个小半圆,这个半圆并不是一个圆切一半。在传统规制里它叫馒头股,我问我父母为什么管它叫馒头股?我父亲说你就看它的角度,就像刚刚出锅的馒头,要有种萱萱的感觉,它的剖面不是简单的工业化圆,而是自然的起落,就是这个规制决定了你做出的器皿是不是最舒服的流线,他们不懂西方美术里的线条比例,但会用一个简单的词,像馒头股之类的来点醒你。”
这种东方美学里不明确的意向表达,让玉器的规制既充满浪漫和想象力又多了分和自然贴近的韵味。
“六法者何云?一气韵生动是也。”要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气韵,让手雕在手和气之间,心手间有温度的传递,让匠人的巧心和物件的呈现合二为一。
听起来玄玄乎乎,无非就是:不断练习,多花时间多花心思。做工艺大师的女儿是幸运的,一身绝学亲身相授。可对晓雅来说也是一件压力极大的事。
父亲是她仰望的一座高山,所制玉器连创玉器史六个第一。他制作的薄胎玉瓶,瓶壁只有0.5-0.8毫米。就是在这么薄的壁上还内刻内画。每一件作品都以年作为单位来制作,刀刀刻刻都是时间积累。
作品名称:福禄万代
作者:杨根连
材质:糖白玉
玉雕讲究一气呵成,中间可以休息,可以拖延症发作或者出门遛鸟兜风找灵感,但绝没有返工的机会。看他那些玉雕作品,一环扣一环,一个壳打开里面还有一个壳。石头变成链条从中心取出,连面粉都做不到的事情,在他手下玉石做到了。
每个见过的人都表示看不懂但大受震惊。
“父亲在作品上倾注了毕生心血,我们这代人在技艺方面不一定能跟他们那代人比,单从雕刻手法这一维度去评判,我很难拿出一件作品,可能永远达不到他这辈子的高度。”
会不会有些妄自菲薄?“老一辈人更心无杂念,他们没有手机也没那么多娱乐,可以很沉静完全从作品出发。琢玉的过程对人是身心的双重考验,稍有不慎就会金销玉损。尤其是旧时的宫廷造办处,不会去计算成本考虑人力和物力。那一代人做东西更纯粹,只想把工艺做到极致。现代人做东西是有杂念的,不管是产品设计或成本、市场定位,我肯定会有杂念。”
在与每块玉石的触碰中,晓雅逐渐接过父辈的手艺,寻找自己作为传承人的使命。
“在现在非遗的大环境里,我自己更想尝试一些变化。这个变化是循着古味有着传统,师古而不泥古。审美又能符合我们当下人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我觉得就足够。”
她没有从每件作品要花上八年十年制作的赏器入手,而是把父亲恢复的痕都斯坦金银错镶宝石玉器技艺和珠宝结合。
“现在希望更多年轻人去了解玉石,需要换一种载体。我现在会设计配饰,耳钉、配坠、玉佩、戒指这类物件。想给大家传递一种可能性——那些承载着几百年传统技艺,又有上千万年沉积的玉石文化也可以跟我们的生活发生连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镶玉整个流程都需要人工完成,我也坚守宫廷造办重工精工的原则,我们不计件也不计工时,一个流程师傅感觉做好了,再进入下一个流程,师傅感觉不好,我就等。”
在海外念书时,晓雅走访了学多国外手工工坊。百年家族工坊对工艺的极致追求最打动她。
“我去看一些工艺展,会想那时候的人为什么能静下心来雕刻那么复杂的东西,很多工艺我们不是实现不了,而是不愿意花心思和时间去做。精美的东西打动你的,除了形态之外,还有匠人细腻的心思。”
她想做精品胜过想做商品。知道自己的这门手艺无法批量生产,与其这样,不如把工艺做到极致,一件件出精品。材质要宁缺毋滥,还要有老老实实花心思的工艺。即使作品小到需要放大镜去看,也要有经得起挑剔眼睛打量的细节。
晓雅保持了传统文化中玉石的内敛,无论是摆件还是首饰,所触之处都是圆润无尖角的设计。
比起赋予诸多含义对玉石材质和内涵的演化,她更关注工艺本身。她把玉石当作一种材料,因材施艺,以玉为体,以金为骨。
“我希望玉石能作为一个东方的材质被关注,它其实和西方的玻璃艺术、金属文明没有区别,玉价值不应该仅停留在对一个几千万年形成的原材料的定义上。比起那么多诗句,我更看重它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有独特的工艺应用。”
向时髦开放的乾隆取经,把西方文化里的时尚感、实用性和传统玉雕做融合,“美”和“可使用”是最直观。
随着国潮崛起,爱漂亮的年轻人逐渐把眼光放回爷爷奶奶辈作为赏器的玉石身上。这中间也有几十年来西方时尚品牌对这种“神秘东方材质”的喜爱,大量制作仿玉饰品和家居用品的功劳。
她花掉五六年的时间只去了解玉石材料,《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她便用白玉和墨玉两种介质做成戒指代表天地。再在宋代马远的《十二水图》里为提取纹饰雏形表达“智者乐水”的寓意,在小小戒指上创造“天、地、水”的自然景像。整个过程不断修改,精益求精。
2021年,杨晓雅创作的新疆和田白玉山料金镶玉福禄香坠刚被入选“第五届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这个作品也曾走出国门,走进格德勒宫,被收藏在茜茜公主的珠宝箱。
名称:福禄香坠
作者:杨晓雅
材质:和田玉及 24K 黄金
尺寸:高 60mm
年代:2018(当代)
产地:中国 北京
外国人不懂复杂的中国玉石文化,只把玉看作stone,看到无粘合剂的金镶玉工艺发出“哇,哇”的惊叹声,她体会到中国的工艺也被仰视的自豪。
和父亲的作品大量进入博物馆和拍卖行不同,晓雅很享受同龄人喜欢她的作品。
然而,买卖是最好的传承。
“爷爷做远山近林和更传统的佛造像,父亲这一代多一些福禄如意。我不希望自己做的器皿和父亲做的一样,也不希望痕都斯坦金镶玉这门手艺的记忆永远停留在清代。有一句话在行业里很有意思,说买卖是最好的传承也是最好的保护。”
接手工坊后,杨晓雅整个人逐渐变得很佛系,造物的过程很慢,急不得,她也享受着这种不着急。和物相处更单纯,付出多少心力时间,从物件身上看到的回馈是稳定的,她享受着这种简单。
她开始更多去做一些她口中无用的事:“我们现代人做的事情其实大多都跟有用有关。无论是去学习还是工作。
我们发现一件事情没用时,还愿不愿意给它足够多的时间?
比如喝茶有时并没有什么用处,但喝茶的节奏让人很舒适,身心愉悦。
能不能停下来欣赏以前忽略的风景?我曾经觉得北京一年四季变化很快,现在再去看落叶会有一种另外的情感,北京的金秋确实挺美的,这种美每一年都不一样。人静下心只去享受过程,幸福感会增加,你也可以试试。这是传统文化带给我额外的奖励。”
1、玉有软玉、硬玉之分。软玉是中国传统的玉料,玉的名称就来自软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出产较佳,人们常把软玉称为“和田玉”。硬玉是指产于缅甸的翡翠。
2、中国的玉石养生历史悠久,《神农本草》、《本草纲目》中记载:玉石可“除中热,解烦懑,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诸多功效。玉器除了用于佩戴、把玩、作按摩工具外,还有服食玉屑的。
3、养玉的关键在于“盘玉”,分为文盘、武盘、意盘。藏玉在身,通过佩戴、把玩等让玉器与恒温的人体长久接触以达到养玉的目的为文盘。武盘时可用干净的白布不断磨擦玉器,受热产生的高温可以将玉中的土气迅速逼出,使其晶莹润泽。意盘是指藏家在盘玉把玩的时候还需想着玉的美德,并从玉的美德中不断地汲取精华,以养自身的品性。
4、金镶玉工艺:
(1) 开槽:在已经雕刻好的玉器表面刻出与宽窄深浅一致的细槽,这一步骤名副其实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 镶嵌:在刻槽好的凹槽填入金丝,并连续不断地敲击金丝,金丝紧密地嵌入玉槽内,达到不借助粘合而不脱落的效果。在雕琢捶打的过程中,敲击力度也必须控制得当。否则会出现金丝低于玉石表面的情况,更甚者会玉碎金销,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
(3) 打磨:打磨后的表面黄金与玉要融为一体,不能有高低差异,弧度要一致;
(4) 抛光:从粗砂到细砂,经过几十度抛光,才能使金与玉完美结合,让玉的光泽和黄金的金光相互益彰,耀眼夺目,金玉合一。
文章来源:《时尚COSMO》2022年2月刊
编辑:王逸敏
文:摩一一
摄影:杨川
妆发:杨思雅
视觉:玉清
图片来源
时尚COSMO /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