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众多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同饮一江水的良渚和三星堆,它们之间的共通性是什么?他们又在怎么样的不同的区域能够产生这样的共鸣?6月5日下午,“玉映金辉”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一场从文物到文化,到现代文明建设实践的探讨,在专家学者们的脑力激荡中迸发出独具创新的思想火花。

跨越三千里

书写文明交流篇章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4000-5000年前,绵延万里的长江就已与沿岸的古老文化翩翩起舞,文明之间的交流从未停止。

玉文化,就是良渚文化刻进中华文明DNA的印记。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文明的标志性器物,玉琮的“脚步”几乎遍布了史前时期的大半个中国,其中就包括了长江上游的三星堆。

image

交流活动现场

“玉琮是良渚文明首创的器物,在与各个区域文明交流中作为载体被赋予了不同内涵。像古蜀人就保留了琮的形制,尊玉的同时又添加自己的精神图腾——神树,这种交融、继承和再创新,深刻体现出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等特质。”在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看来,虽然玉琮在扩散和流传中因为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对生活认知的不同,改变了形制,内涵也有所变化,但是它始终实证了文明在岁月长河中的交融和延续,三星堆三号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神树纹样的玉琮就述说着这样的过往。

image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

image

三星堆博物馆中刻有神树的玉琮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则表示,同属长江文明重要部分的良渚和三星堆,其相似之处还在于均为古城遗址:“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都城,无论是城池布局、筑城技术,都和良渚古城十分相似,此外三星堆已经出土了十几件玉琮、玉锥形器,良渚对三星堆的文化影响可见一斑。”

据朱亚蓉透露,随着三星堆考古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发现约有70%的出土器物都能在中原和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中找到文化关联,这些外来文化被古蜀先民吸收和再创新,以青铜材质书写出一页中华文明交流融合的璀璨篇章。

image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

守正与创新

文化IP应该创造更大价值

古老的文明是人类的财富,既要保护好,也要传承好。那么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如何去寻找到最大的公约数?

马东峰认为“无论是良渚还是三星堆,都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才能把几千年前的文化讲准确。我们既要把文物保护好,也要创造属于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东西。 ”

实现考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朱亚蓉用“守正创新”做了总结。

“三星堆文化的辉煌灿烂,源自它开放包容的底色。如今,我们在保护好、研究好遗址和文物,阐释好区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关联的基础上,也应该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拥抱新科技、新理念、新方法,寻找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利用和现代化表达。”她表示,目前三星堆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材料,融合多学科、多平台,进行诸如数字化修复、展示和利用等方式,打造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考古典型。

image

活动现场

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宝贵资产,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IP,来赋能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爆点”,是三星堆和良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image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任韧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任韧介绍了三星堆博物馆以开放的姿态寻求更多文化价值空间的做法。良渚文化大走廊工作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峰介绍了良渚文创的市场策略,良渚目前已打造了良渚王、良渚色、亚运等共600多类系列产品,同时还推出文艺创作基金和微短剧基金,鼓励策划漫画、舞台剧、纪录片等文艺作品用于推广良渚和余杭形象。

image

良渚文化大走廊工作指挥部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在肯定两者成绩的同时,认为文化IP可以探索拥有独立的故事“宇宙”,被赋予性格、人设以及人格化传播所需要的元素,让人们产生持久的文化认同。

image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铮

“打造文化IP,还应该站在现代和未来的高度,让古代文明的历史符号、精神价值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诉求,并预见未来的消费趋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认为。

以文化之力赋能

连片发展打造区域强品牌

对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一条串联古今的良渚文化大走廊逐渐显现,在持续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的同时,更是对余杭全域的未来发展进行构建和探索,旨在将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在良渚三星堆文化交流活动中,陈峰重点推介了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经验。

“大走廊拥有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和径山茶文化,还打造了文旅市集、数字团建、非遗手工艺等消费新场景,文化元素和旅游业态都十分丰富。”陈峰表示,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都以文化为核心,整合多元资源赋能周边经济发展,通过鼓励文化遗产的艺术创新和交流合作,来为区域发展提供动能。

“良渚文化大走廊是一个方法论,从高站位来推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通过贯穿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最终搭建起多方共赢的生态。”张铮表示。

image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江红

刘江红表示,从国家的整体的文化发展或者是国土空间发展的一个主体功能区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跨区域连片开发、整体开发,整体协同发展的道路,“良渚文化大走廊布局全域空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域景观、推动全民共享共建,形成了区域文化的整体保护和消费新业态的协同发展,以文化推动创富和共富。”

image

活动嘉宾合影

这场浙川文化对话,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两地带着对中华文明的深邃体认,在交流互鉴中与古为新,携手共答创造新文化时代的使命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