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使用,手工业进步发展,各诸侯大国中都有自己的治玉业,其中尤以中原各国和楚国最为突出。随着周制“礼崩乐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创新开放氛围对玉器业影响巨大。一些老的玉器器型消失,更多新品种纷纷涌现。
春秋玉器的种类特色
玉礼器已经不再是主流,而佩饰占据了主流位置。成组的玉佩正规化,说明此时佩玉之风兴盛。当时社会以玉比德,用美玉来体现君子高尚的品德。
春秋玉器的地域分布
玉器制作由中原向各地发展。当时的玉器制作不仅局限于周王室,各诸侯国都有玉器制作中心。楚、吴、越三国及周围地区的玉器发展尤为突出,这三国及周边地区的玉作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
春秋玉器的风格特色
就总体风格而言,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所制的玉器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有者也是品种出现有先后和数量多少有不同。
双钩阴线与剔地阳纹并用。春秋玉器大多都有纹饰,早期玉器上的纹饰较多见双钩阴线和单条阴线,晚期多见剔地阳纹(即浅浮雕)。此前已出现的立雕、镂雕虽也沿用,但相对数量减少。
两面纹不同。当时所制的扁平玉器上的纹饰出现了两种变化,一种是 一面有纹饰而另一面没有纹饰,另一种是两面有不同纹饰,尤以两面不同纹饰的居多,这是这一时期纹饰最为突出的特点。
细密的纹饰。这一时期玉器中最常见的是器物上布满细小的阴线刻或隐起(剔地阳纹)的纹饰,以致在玉器上人面或兽面图案以外的空白地都充满了细小的纹饰,给人一种繁杂累赘之感。
春秋玉器的用料特色
用料节省。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对玉料的需求也剧增,由于可利用的玉料并不富余,因此用料节省就成为此时期玉器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一时期很少能见到大型玉器或由整块玉料雕制成的玉器,有的玉器制成后,对半剖成两件,于是造成一面有纹饰,而另一面则因切割后变薄而不能再进行纹饰;所有器型都较薄,即使是某些造型宽大的玉器厚度般也都在0.5厘米以下, 这种情况在其后的各代都很罕见。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