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至元朝灭亡的4个多世纪中,朝代更迭,战争频繁,使玉器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即使如此,治玉技术仍不断广泛交流,继续进步。
两宋理学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深深影响着玉器制作,此时期的玉器主要以艺术品实用器为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色都渗透到玉器制作中,使玉器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如这个时期出现的仿古代青铜器制作的玉器,其纹饰既强化帝王威严、宣扬皇权思想,又体现现实生活,寓意吉祥。
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中原地区带来了新的文化气息,不仅器物造型体现了北方民族的特色,纹饰图案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这些使玉器制作在造型的多样性和题材内容的广泛性方面都得到了扩展。
宋辽金元玉器的种类特色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玉器种类继续朝着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唐代盛行的仿古玉器不再大量出现,而是出现了很多玉器新品种,杯、洗、樽、瓶、盒等器皿形式不断创新,玉佩饰和玉摆件造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此时期玉佩中出现了一些以故事情节为内容的题材,还出现了一些花卉佩、花鸟佩,以及“春山”、 “秋水”佩。
元 白玉镂雕双虎环佩
宋辽金元玉器的玉料特色这一时期各个王朝制作玉器的用料,主料仍是新疆和田玉,玉色有白、青两种,其中尤以白玉为贵,极少用黄玉、墨玉、碧玉。独山玉等其他玉料也被大量使用。器型较小的配饰摆件多用和田玉料制作,而大型器或实用器则多用其他玉石制作。不同玉料的选用,反映了当时各民族间的流通与融合。
宋辽金元玉器的治玉工艺特色多层镂雕。这种镂雕一般见于大型的玉雕, 是在一块玉料上以不同维 度进行雕琢,形成一种层层透视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而此前的镂雕几乎都是平面玉雕。
制作大型玉器。经济的发达,文化的繁荣,各民族间交流的发展,使得此时期制作了许多大型玉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山子。线条成组化排列。线条纹饰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阴线砣纹,- 种是剔地阳纹,而阴线纹更为常见。线条成组化排列是指线条并列平行排列,深浅粗细一致, 达到一种细腻规则的美感。线条成组化排列主要用于动物与人物的毛发、鸟的羽翅、植物的花瓣叶脉等,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一只大玉瓮--渎山大玉海 元 渎山大玉海
脊牙状边饰。在器物边缘饰脊牙,是-种古老的装饰方式,早在夏商至战国期间玉器上就广泛使用这种纹饰。但当时的脊牙纹饰粗大且不规则,表现出一种古拙的风格。而这一时期的脊牙边饰大小一致,富于规律,给人一种精致细腻之感,主要用在鸟类的羽毛、动物的毛发以及枝叶花朵的边缘。
随形环框设计。这种随形环框设计主要出现在镂雕小型佩饰摆件上,主要做法是在镂雕透空的玉器图形外再做一随形环框,环框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这种环框设计除了有一种完满的美感之外,还有实用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便于穿绳结缀用,另-方面还可加固、保护纹饰不遭损坏。
皮壳俏色。保留玉石外皮做成俏色的做法在汉代就已出现,到了两宋时期,这种做法又大量出现,成为鉴赏两宋玉器的一个特点。这也反映出宋人崇尚自然、追求回归自然的意境。
宋辽金元玉器的纹饰特色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蔚为大观,强调纹饰的寓意,讲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主要的玉器纹饰图案共有五大类:
一是几何图案, 主要有谷纹、卧蚕纹、云纹、回纹、水波纹等。
二是神兽等神话传说动物纹饰,常见的有龙、凤、螭及辟邪怪兽等。这些纹饰大都为前代已有的纹饰,不过到此时期纹饰形态的局部细节发生了变化。鱼变龙形纹开始在玉器上出现。鱼变龙形纹表现的是鲤鱼跃龙门的情境,图案中为龙首、鱼身、腹两侧有翅,作展翅飞翔态,寓意金榜题名。
三是动物纹饰大量出现。这是此时期的新品种和独特特征,也是鉴别的重要依据。常见的有狮、虎、鹿、马、羊、乌龟、鹤、天鹅、大雁、喜鹊等,但动物纹饰较少单独出现,一般 占据主体位置,和其他纹饰进行组合,鸟纹则一般成双出现,呈对称布局。
四是植物纹饰。此时期的植物纹是唐以后最丰富的时期,常见的有牡丹、荷花、梅花、莲叶、松树、竹子、梧桐、桃、灵芝、荔枝等。
五是神仙佛道人物纹饰。常见的有观音、仙女、飞天、道士、老人、童子、仕女、侍从等,背景环境为仙宫琼阁或人间仙境,所刻人物皆高雅和不凡。而其中的童子形象则与神仙佛道人物不同,突出童子贪玩的天性,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宋 孩儿形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