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米广弘】玉已经渗入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哲人以玉比德,诗人以玉喻心,俗人知玉为宝。话讲得好,谓之“玉言”;人长得好,谓之“玉人”;合作得好,是“珠联璧合”;婚姻之美,是“金玉良缘”;朋友知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image

中国的玉最早出现于距今约三万年前的辽宁海城仙人洞,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和查海文化时期,玉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体系。此后,玉文化开始在东、北、中、南各地发展起来:东北有新乐文化、红山文化,东南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江淮有青莲岗文化、凌家滩文化等等,其中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凌家滩文化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据史料记载,五千年前的红山、良渚、凌家滩三地就已经分别形成了地域性的方国,产生了大型祭坛,并且玉器在祭祀礼制中还处于核心地位,以玉侍神、以玉显灵、以玉为葬成了当时三大文化古礼中最鲜明的特征。

image

多数古代文献在描述上古文化的互动交融时,都集中关注到了军事方面,我们不妨从其他层面来看看。据考古研究发现,上古时期西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图案出现在了东部各地,而东部的玉器也进入到了西部。从这一角度来分析,玉器极有可能是上古文化互动交融的又一大见证。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玉渐渐成为了东、西、南、北、中各地古礼的核心,祭祀时通灵的共宝。

《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中,将玉文化的演进分为了三个大板块和五个亚板块。三个大板块即东夷玉文化、淮夷玉文化、古越玉文化,五个亚板块是指玉文化进入龙山时代之后的全方位演进——其中,海岱玉文化东夷亚板块和石家河玉文化荆蛮亚板块,代表了玉文化在东和南的扩展;另外三个,陶寺玉文化华夏亚板块、石峁玉文化鬼国亚板块、齐家玉文化氐羌亚板块,则体现了玉文化由东向中、西、北的扩展。当玉文化进入到五个亚板块时,就意味着东、西、南、北、中的地域文化在崇玉上达到了统一。

《礼记·玉藻》中进一步讲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的佩玉等级:“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由此看来,玉在古礼的形成、演进、互动、统一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学者叶舒宪所说:“玉器作为古礼之器的统一,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先秦之后,玉主要从两个方面成体系地发展。第一个方面是朝廷的美学体系,它其实就是指以帝王为核心的朝廷冕服体系,具体表现为冠上的冕旒、腰带上的玉带钩、光彩照人的玉组佩,这些玉饰占了身体的很大一部分,从而在视觉上将皇帝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玉人”。根据周代墓葬还总结出了玉组佩的三大类型:多璜玉组佩;玉牌连珠串饰;以环、珩、龙型佩为主要构件、以各类管珠为串联的物件。另外一个方面是士人的心灵体系,即以玉比德。《诗经·小戎》中讲,君子“温其如玉”,这里的“玉”不再只是用来装饰人们的外表,而更强调一种内在之美。

中国美学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美,具有普遍性;二是文,代表着一种雅致之美;三是玉,乃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知晓了美、文、玉的关联,就可以体悟到中国美学的特色,从而也就能懂得在赞美人时,应该如何恰当地使用词汇。(作者:米广弘,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