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 刘永胜教授课件(翟景春整理)
一 感知方式对时空的要求与限制
中国人以味、触觉为原型的感知方式
羊大为美。美字的本意应是环绕着甘美肥厚之羊的味、触感受,也可用于指嗅觉的芳香,并进而引申到听、视二觉,有美音,闻。以味、触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即使面对纯粹的视觉对象,其感受仍然混合着其他诸觉,尤其是触、味觉。淡乎寡味、澄怀味象、意味、韵味、情味、深味、品味等;书名为《诗品》、《画品》等。
一种穿越了时空的观物法,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了一体
1.儒家关于美的几个主张: “中和”之美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首先,儒家宇宙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结构,所以天地为庐,四极天柱,中国位居中央。其次,他又强调以父权体制为中心的宇宙间的一切的普遍和谐,中和的宇宙是一个以现实政治和人伦社会为中心的整体和谐的宇宙,是儒家文化的理想,也是美得极致。从而建筑中轴线,以及审美心理趋向吟咏情性,导致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倾向。
雄健与充实
因其美学价值围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故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健、充实之美。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虽千万人吾往矣。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知之谓神。何以才能充实?
养气。
不忍人之心与宇宙心灵
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提及的,意味人类的本心不能容忍别人的苦难和不幸。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由此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即吾心与宇宙之间存在一种发不容己、血肉相连的情感关系,因而宇宙间人与万物发生的一切都必将牵动我的心,让我感动、关怀和承担。所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宇宙心灵,决定了中国艺术中那种“提神太虚”的空间构造。
2.道家追求的自然之美
非人工的理想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三才以道为规则,而道则是以自然的状态为规则。因此,与儒家以父权体制的现实政治为依据相反,道家所尊崇的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之道。在庄子那里,被明确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通过“自然”这一终极价值,道家美学便把审美对象的领域无限地扩展为存在的一切,而美丑的评价也从外在转向了人格美。故书画中的拙笔,园林中的怪石、戏剧中的奇构等奇奇怪怪之物,便都可成为审美对象,甚至因对人格美的追求而被指责为变态为美。
虚静与空灵
道家美学为中国艺术提供的审美境界基本特征是“虚静”和“空灵”,正是因与儒家思想的人工有为性截然相反,虚静和空无之类被赋予了最大限度的形上意义,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是心灵一如明镜,映照万物,涵摄万象,关照到万物并作,各复归其根的宇宙景象。中国艺术中的虚白和空无构造成有无相生的灵动空间,其中的空白,充满着宇宙灵气,是有意义的空间组织。“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挖坑充水即有月,植树置亭则有风。
自然的、意象化、情景交融的艺术世界 对景写生,离景创作
3. 禅宗的美学价值
佛教的“出家”,隐喻着走出那个以天地为支柱的家,由此获得人世的解脱。其追求生命解脱和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渗透进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了。
冲淡与禅味
与儒学的雄健、充实不同,也有别与道家的虚静、空灵,它是选择非常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来传达并表现与日常生活感受相对立的具有空幻深意的存在感受,它们是实又虚,是动还静,有中有无,色中即空。禅味既指冲淡,又涵盖着一切着力于在极端对立和矛盾的两极彻悟存在本体的人生努力及其透露的人生意蕴。因此,佛教追求寂灭,实则是对人生的最大热情、最大执著。所以“放不下,担取去”,参禅是一种承担,入世也是一种承担。
点的出现,完全解放了绘画,形色的关系变成了笔的关系,写法自身的笔画才具审美意义。笔法在写上统一了起来,形成了其独立的意义。
悟与圆满
禅宗美学预设了一种终极的美学价值,表现为彻悟存在本来面目时的圆满,恰如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也是王国维借用辛弃疾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绘的境界,是主体经历了千辛万苦的追求后对世界的重新肯定。悲欣交集。
三个美学特征:
艺术活动在中国文化中本身禀有一种形而上的功能。文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以载道,诗者,天地之心。庄子“技近乎道”。
中国艺术的形而上学功能是由整个艺术活动来实现的。所以,作品并不是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而是“体道”的手段或副产品,艺术与人生已经不可分割,画品、诗品出自人品。所以中国艺术家的身份是文人。
中国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模拟物象,而是通过写意以参赞造化。画虽状形,主乎意。万物在天地中,天地在我意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二.中国艺术的时空观念 邹一桂 小山画谱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故中国书画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表现就是一种无往不复的天地之际。
阴阳明暗高下起伏,如此,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书与画的空间互动
郭熙 三远法
江山扶绣户
日月近雕梁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水国舟中市 山桥树梢行(王维)
秋景墙头数点山(刘禹锡)
江上晴楼翠霭开,满帘春水满窗山(李群玉)
碧松梢外挂青天(杜牧)
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老子论道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庄淡庵题凌又蕙画诗
不是向无边空间无限制地追求,而是留的无边在,低徊之,玩味之。
移远就近,由近知远 无穷的空间和充塞这空间的生命(道),是绘画的真正对象和境界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心理空间上的山水,是文化的开放的,是物我合一,时空合一的。
时空可以依据感悟灵活处理,随心所欲调节景物关系,完成时空转化,正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用时间来拓展空间,达到时空逍遥
结语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间空间,实无自体,唯心所见,时空观念,乃吾人心识分别功用,用于取兹外象。外象生心,必借于空间时间之形式,乃能现见。而空时唯心,非心外实相,则一切诸象,既就我主观空时以呈现,则非其本体自相可知。物之自相,必不在空间时间之中。吾人所见,空间时间中之世界,皆是唯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