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一句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或许,这句话很多人同感,我们常感叹日子忙禄,生活琐碎,难得有空闲去读书。而实际上,即使有闲,我们却也难以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一本书。
读书是一件小事,有人说忙,有人说没时间……云云种种,归根结底,不过是我们无法平和心静。“晴耕雨读”于古时,“耕”是勤劳,“读”乃闲情。于今而言“晴耕雨读”,似乎“耕”是搬砖,“读”亦是搬砖。
“晴耕雨读”一语取自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凤翔轩〉:“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中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晴耕雨读”的意义在于晴天外出耕作农事,雨天留在家中勤读诗书,充分珍惜时光丰富人生,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的真实写照。
晴天耕种、雨天读书,应不同的境遇,去平和地做当下最适合做的事,而非沉浸在外部境遇的“晴雨悲喜”当中。中国有句老话叫“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意为用“平和”的心态去待人接物,从而练就内心的从容。说到底,这与隐藏在“晴耕雨读”背后的基调其实是一致的。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很看重这种波澜不惊的、内心的“和平”。

丰子恺把人生分为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资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想来我们拼尽全力,努力追求的理想生活,不正是一种返璞归真,平淡如水的日子。

春看花,夏听雨,秋赏月,冬等雪,就像李子柒视频里那样,没有高楼大厦,但有四方小院没有霓虹闪烁,但有虫鸣蛙叫,没有觥筹交错,但有日月星辰。
在短暂的人生中,无论天晴或下雨,都能主动把握人生,乐观豁达,进退有度,那才是大智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