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玉文化理论的发展中,论证得最为系统和全面的当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正是它承先启后,用新的理性主义精神解释了古代原始文化中就已经发生的玉文化理论,摆脱了原始宗教巫术中关于玉文化的传统观念,奠定了中华玉文化最核心的理论基础。从他开始,儒家以褒扬的态度创造了一整套新的玉文化理论,将玉之美质在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导向日常的社会伦理,从十一德、七德、六美到东汉许慎提出的五德,进行了提炼、概括,提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玉德的说法虽然不一,但从总体上来看,备受广大文人的认可,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自身修养和社会行为起到抚正抑邪和巩固社会程序的有益作用。
玉文化作为我国古代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玉宝概念作为古代思想史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可以说,自佛教在我国传播之日起,它们就和其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较之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得多,当佛教传到中国时,玉文化早已进入繁荣期,佛门经藏《宝性论》将佛理比附于玉宝概念,宣扬的佛国场景是一个宝天宝地的境界,这是对玉文化的引进和利用。佛教为了描绘天国无限美妙的场景,便把世世代代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宝物引了出来,水晶、青金石、琉璃、珊瑚等七种宝玉石是佛经七宝,历来是佛家制作祭祀装饰用品的原料,佛教自印度传入我国中原,此后近两千年来,充溢佛教教义色彩的佛陀造像、云形佩饰等佛教人物、用品、道具、佛学典藉故事作品开始出现,许多美丽的佛家壁画、建筑、器具也是用玉石点缀装饰的,佛文化和玉文化相互融合,互为促进。
在道家认为,玉是天地之灵化、山水之精凝聚的“神物”。 “水之精为玉”;“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水,其化如神”。玉既为神灵之物,就应有灵异之功,因此古人把玉作为参通三县、主宰祸福的法器使用,将玉作为修身养德、辟邪求祥的宝物佩带,甚至认为食玉可以长生成仙,葬玉能令死者不朽而复生。玉从“美化”达到了“神化”的境界。玉文化不仅对道教义理影响深厚,更体现在道教诸神的命名和与之相关的事物上,道教高级天神称玉皇大帝,道教最高神灵之一称玉清天尊,道教神仙的侍女称玉女、玉郎,其域称玉京、玉清,其居称玉阙、玉楼,其动植物称玉兔、玉蟾、玉树琼枝,道教典籍命名《真经玉诀要义》、《玉历至宝钞》等,道观及建筑有很多用玉来命名,总之,神仙就是生活在玉中的人物,同时,弥漫道教教义气氛的灵龟造像、八卦图案、道教诸神以及道教中的传说、故事等成为玉雕题材的重要来源,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能看到道教文化和玉文化互为渗透、互为影响的过程。
玉,在儒教用以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道德行为,在佛教用以弘扬天国,追求寂灭,引人在逆来顺受中涅槃升天,在道教中用以传布玄一、倡导修炼,要人在磨砺忠孝中长生不老,儒释道三教既自成一体,各成一说,又相互融合,互为影响,依附的却是同一个载体,无论是儒家的玉德论还是佛家的玉宝论、道家的神物论,都在籍以引人向善,玉是人们公认的好东西,把玉的属性引到教理中来,着力进行虚构和渲染,做淋漓尽致的描述,去弘扬教法的目的,这是对中国玉文化的创造性的运用,当然,玉既是财富、权力、神灵、道德、真善美的象征,毫无疑问会成为人们向往并自我参照标榜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