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

考古证明,新疆用玉的历史已超过4000年。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成为此后2000余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和田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以贡玉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占据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地位。

2025年1月7日,“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正式对公众开放。

故宫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本展览从故宫珍藏的清代宫廷和田玉文物中,遴选出258件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包括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五宝之首的“大清受命之宝”、镌刻乾隆皇帝御题诗的采玉图山子、反映清朝与域外地区交往的痕都斯坦玉器等重要展品,其中130件珍贵文物为首次展出。

imageimage

image

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旨在诠释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现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image

第一单元 / 玉之源

和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古称“于阗”“和阗”等,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

和田玉是指主要由透闪石—阳起石矿物组成、具有典型纤维交织结构、达到玉石级别的矿物集合体。

考古发掘证明,新疆闪石玉的开采可早自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玉制品还停留在简单工具等实用器上。汉代以后,新疆和田玉料开始大量输入中原。唐代,通过丝绸之路,玉石的运输更加快捷和便利。宋代以后,和田玉的开采和贸易持续不断,并逐渐成为中原用玉的重要来源。明代开始,和田山料玉真正得以开采。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后,和田良玉充贡宫廷,成为清代宫廷玉料的主要来源。

image

汉 白玉辟邪

辟邪是传说中一种能驱走邪秽的神兽,原型为狮子。狮子产于西亚、北非等地,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国,并与传统翼兽相结合,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辟邪。

image

金 白玉牡丹纹“玉逍遥”

此类玉器称为“玉逍遥”,为金代贵族妇女头巾上的玉饰。《金史》“舆服”记载有“妇人……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钿于上,谓之玉逍遥。”

image

元 白玉龙首柄玉魁

此件玉魁的形制是由汉代魁形器发展演变而来。魁原本是一种盛羹的斗,其造型似注水用的匜。辽、金、元时期,玉魁演变为北方少数民族贵族阶层使用的酒具。

image

第二单元 / 玉之礼

清朝礼制用玉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亦有损益。

册宝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礼制内容之一。立国之初,册宝以金制作,康熙、乾隆时期兼用嘉玉,道光朝以后则专以玉为之,体现了和田玉在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地位。《周礼》记载以“六器”礼天地四方,清朝玉祭礼器则以璧、圭为主,反映了以玉礼天传统的延续与不断变化。

玉器不仅作为祭祀的贡献品,也是各种典礼仪式中的陈设之器与雅乐重器;清宫旧藏大量以和田玉琢制而成的佛教造像和法器,在风格上兼具宫廷审美与民族特点,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

image

清 白玉交龙钮“纪恩堂宝”

image

清 青玉于敏中书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册

纪恩堂,是乾隆皇帝为纪念祖父康熙皇帝将其养育宫中的深恩,故而特意命名。从“纪恩堂宝”四周所刻御制文,可知此宝玺是专门为避暑山庄内的纪恩堂制作。

image

清 碧玉释迦牟尼佛

佛身披袈裟,颈部饰项圈与璎珞,胸前琢莲花一朵,结全跏趺坐于青玉莲瓣纹座上。此件释迦牟尼佛像装饰繁缛、用料珍贵,极具宫廷特色。

image

第三单元 / 玉之雅

清代宫廷玉器注重风雅和意趣,尤以文房清供与仿古制作为最,多以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琢制而成。

玉质文房用具造型异彩纷呈,雄浑古朴、清新雅致、繁缛华美兼而有之,装饰纹样亦充满文人闲雅之趣,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

乾隆时期,文人雅士追古、嗜古之风尤盛。乾隆皇帝大量制作仿古玉器,既是对文人尚古、慕古思想的认同,也是其追求古朴风雅之美和“进德”“精艺”“与古人相见”之境界的体现。

image

清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玉杯仿宋代白玉礼乐图杯而制。以女子形象为耳,头部插梳,双手扶杯沿,坐于自杯底沿杯壁上升的云朵之上。

image

清 乾隆御题青玉兽耳活环凫鱼纹壶

玉壶以《钦定西清古鉴》所绘青铜“汉凫鱼壶”为蓝本制作。乾隆皇帝在谕令制作仿古玉器时,或许还会直接参考青铜器原件,并根据玉料实际情况,在原器基础上作适当调整。

image

第四单元 / 玉之巧

清宫赏玩用玉,是供品鉴、摩挲、娱乐的玉器,如各式玉料上佳、雕工精巧的和田玉摆件,收纳于盒、屉、匣、函中的小件玉器,以及围棋、象棋、双陆等消遣品。乾隆皇帝在政务之余,与玉为伍,真实触及山川精华,体验天人合一,达到赏玩玉的最高境界。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一批中亚、南亚、西亚至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传入宫廷。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痕都斯坦玉器,当代学术界称之为伊斯兰玉器。以玉为媒介的交往,反映了清朝与域外地区的艺术交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image

清 白玉月令组佩

白玉月令组佩以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呈花形。聚可成组,分可独立成意。每件花瓣形佩一面分别雕十二个月的十二种花卉,另一面雕相应的阳文篆字。

image

清 白玉巧雕螳螂蝠桃

桃上半部雕琢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巧妙利用玉中自身所带的翠绿色雕为桃叶、枝梗,桃枝上圆雕一只螳螂。清宫旧藏和田玉中,这种白玉中带有鲜艳绿色的玉料极为罕见。

image

印度17-18世纪 痕都斯坦白玉双耳碗

这件玉碗玉质坚亮,造型极美,在诗注中,乾隆帝把其比拟为“蝉翼”,以形容其细、薄、轻的特质。

image

第五单元 / 玉之用

清代宫廷对和田玉的日常使用,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

以玉为饰,源于对美的追求。儒家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与玉的自然属性相比附,玉被赋予五德或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思想深入人心。

清代玉质饮食器,主要包括碗、盘、壶、杯、箸、匙等,既有精雕细琢者,亦有成批量制作的光素盘、碗等。和田玉饮食器的小规模制作始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规模制作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于乾隆皇帝七十寿诞(1780年)达到鼎盛。

image

清 白玉透雕双螭形佩(上)

螭形佩在汉代颇为流行,此为清代仿古玉器。

image

清 道光款白玉执壶(下)

道光皇帝崇俭倡廉,于道光元年(1821年)颁发谕旨,停止了历时六十多年的清代玉贡。这件玉壶白如凝脂,琢磨精细,在处于玉雕低潮的道光时期,极为珍贵。

本次展览,在展厅设计方面也饱含巧思。前殿聚焦玉器的礼仪与书房用途,展现其多重文化身份。连廊设计采用独立桌柜,集中展示仿青铜器风格的大型玉器,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后殿则利用暗光与紧凑空间,陈列精巧玉器,近距离展现工艺细节,形成层次分明的观展节奏。

imageimage

展览设计语言以养心殿三希堂为灵感,通过框景手法成组展示玉器文物,重现其在宫廷生活中的典雅氛围。结合斋宫建筑的红、蓝绿主色调,展柜内选用深色衬布与隐约光泽面料,凸显玉器的温润质感与立体美感,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

imageimageimage

西配殿设置《玉出昆冈》影片放映厅,通过视频补充与延伸展览内容。放映厅采用弧形投影幕墙,以北向墙为中心点,分别与东向窗户和西向墙面形成三角形,一定程度上延展了视觉效果。

image image

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与典型代表,也是承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中国名片”,展出于故宫这处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遗产地,更是意义非凡。

望本次展览能以文博语汇讲好新疆故事、中国故事,立体展现中华文明以玉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展现华夏民族的源远流长。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由香港赛马会全力支持,公益慈善研究院独家捐助。

image

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展览时间

2025年1月7日-2026年1月4日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

温馨提示

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

购买故宫博物院门票后

免费预约参观该展览

image
故宫博物院,,,
购票约展,由此进入
image
小程序

摄影/孙文静 制图/韩雪辉

排版/鲁婉卓

责任编辑/刘丹阳

  来源:故宫博物院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秘书处

资料:视频整理自网络、图片由秘书处拍摄

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若涉及到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