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黑龙江新闻6月23日电(记者 刘锡菊)2024年6月22至23日,“小南山玉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举行。论坛由中国文物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饶河县人民政府和故宫研究院玉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是近年来玉器研究领域规模较大的一次学术活动,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40多家文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琼,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张云鹏处长,双鸭山市委常委、饶河县委书记姜宇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词。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故宫博物院玉文化研究所所长徐琳主持开幕式。
陆琼在发言中强调,中国文物学会将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通过考古发掘与研究、文物价值阐释,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坚持学术为本,突出中国文物学会作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重点联系的全国性社科学术团体的国家定位,立足科学研究,强化学科建设,团结凝聚广大专家学者,发挥好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主平台生力军作用,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
张云鹏说,黑龙江不仅是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汇的融合地,历史底蕴深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重要收获,尤其是小南山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凸显了黑龙江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姜宇峰表示,饶河县历史上曾因东北抗联的英勇事迹而闻名,今天“玉破天惊”的小南山遗址吸引专家学者们齐聚饶河,研究宣传小南山九千年玉文化。饶河县委县政府将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好小南山遗址及出土文物。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加强文物资源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与会代表参观饶河县博物馆、观摩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
与会代表参观饶河县博物馆、观摩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
与会代表参观饶河县博物馆、观摩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
小南山遗址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实地参观饶河县博物馆与小南山遗址,并观摩了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小南山遗址位于饶河县乌苏里江岸边,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年来,在小南山遗址已累计发掘出土玉器140余件。加上之前的发现,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总数已超过200件,种类包括玉玦、环、管、珠、斧等。其年代上限距今约九千年,系统揭示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面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教授赵朝洪主持论坛学术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主持论坛学术研讨
论坛讨论分为主题报告与讨论发言两个环节,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教授赵朝洪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先后主持,十余位学者分享了玉器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有骞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的发掘背景、历次发掘主要发现及重大意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大顺在视频发言中论述了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有关,认为以小南山为代表的东北地区是“中华玉文化的摇篮”。讨论发言阶段,数十位学者各抒己见,与会专家围绕玉器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小南山玉文化内涵、特征,研究的国际性以及对中国玉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与会学者认为,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有力实证九千年中华玉文化,为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形成和传播以及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进一步探寻中华玉文化源头、厘清和阐释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内在特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栾丰实作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论坛举办的意义,并对此次论坛讨论的主要问题与观点进行了系统总结,期待玉器研究领域继续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合作,小南山遗址及出土玉器研究可以继续实现突破,取得更多成果。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栾丰实作总结发言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赵永军作闭幕致辞。他认为,会议代表们交流的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现了玉文化发展史、古代玉器加工技术以及科技检测等领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诚邀全国各地、各领域学者加入小南山遗址研究队伍,加强跨地域、跨学科合作,共同推动黑龙江考古事业发展。
此次论坛是对早期玉文化起源、发展与传播的一次前沿性探讨,与会学者也阐述了许多新的观点。小南山玉文化不仅对促进中华玉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传播具有一定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