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来长沙博物馆,看新馆6周年年度大展,「玉魂——中国古代玉文化展」带你回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从9000年前的远古先人发现玉、使用玉开始,一起漫步历史长河,从一件件玉器中,感悟中国独具特色的玉文化。
image
先来看这件南方地区出土年代较早的绿松石制品。
image
绿松石小璧   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说文解字》说“玉”是“石之美者”。而这件由绿松石制成的小璧,在经抛光后散漫出柔润淡雅的光泽,是从石器中分离出来的精美饰品,是玉质装饰品的前身。玉被人们利用来制作器具,正是因为它的美观。这也体现出玉器、石器分化的最初动力也是源于古人对美观和实用的现实追求。
image
玉璧
image
獠牙神像玉牌饰  两者皆为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周礼》中有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璧是新石器时代典型的礼玉,因其制作精美,彰显身份和地位,成为权利等级的标志。当时仍处于部落社会,巫师用玉璧来祭祀天地神明,构建起灵魂升天的通道,向神明祈求福泽的降临。而这件玉牌饰则是是远古先人心中“神祖”的形象,描绘出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图样。玉礼器不仅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更成为敬天事神的圣物。
image
商代 玉戈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随着王权的崛起,部落社会时期的神权逐渐衰落,玉器不再是由巫师掌管的“神物”。玉器由史前的神玉走向王玉阶段,代表王权权威,并明确了仪仗礼器、祭祀礼器、丧葬礼器等。玉戈是典型的仪仗礼器,从新石器时代农业工具尖头石镰演变而来,之后成为专用武器。玉戈则摒弃实用性成为礼器,是象征王权、军权的礼器,用来表明等级的高低。
image
西周 玉鸮( xiāo)   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时期,玉器被纳入礼制范畴,被赋予更高的涵义。玉器作为佩饰也被大量使用,有玉组佩,也有较多单佩、串饰。这类动物形玉佩结构简单,有鸮、鸟、凤、龙、虎、蝉、鹰、鹿、熊等,多借物喻人,以动物的品德比附于人,绝大部分都有穿孔,可以单佩于身,也可以作为串饰使用,成为彰显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image
战国 澧县新洲M1组玉佩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而玉器除原有功能外,被儒家人格化赋予其道德内涵,德玉思潮兴起,佩玉成为主流。《礼记》中记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组玉佩在此时期盛行,由丝绳串联多件玉器成组悬挂在身上,系于胸腹下,其作用为标榜步态和表明身份,体现佩戴者如玉般纯正贤德的高贵品格。社会地位越高,所佩戴的组玉佩串饰越多、越精美、越繁复,也体现了这一时期高超的琢玉技巧和崇玉、尚德的社会风尚。
image
西汉 玉剑首   湖南省博物馆藏
image
西汉 三凤蒲纹玉璧   长沙博物馆藏
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玉器也空前繁荣,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贵玉”思想。皇室贵族身前佩玉,死后也以大量玉器随葬。玉剑饰,是贵族尊贵身份地位的象征,又是一种珍贵的馈赠礼品,体现君子般雍容高贵之仪。剑首、剑格、剑璏、剑珌4个玉饰物组成一套完整的玉具剑。用美玉的温润来收敛剑的锋芒,便是玉具剑的魅力所在。
而上图中的玉璧就是典型的葬玉,出自西汉长沙国王后曹女巽墓中。葬玉多置于墓主人的胸背处或周围,玉璧亦可镶嵌于棺木的头挡之上,以引导死者灵魂升天。
image
宋 花卉纹玉梳背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image
元 镂雕大雁穿荷枝纹玉饰件   长沙博物馆藏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废除汉代厚重的葬玉制度,在经历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之后,玉器逐渐摆脱神秘感和礼制约束,走向世俗化,越来越贴近生活,也成为赏玩雅物,并在明清时期到达鼎盛。这件宋代的玉梳背,制作精致,不仅仅是梳头的工具,也是固定女子发髻的的装饰物。辽、金、元时期的玉器,以春水玉、秋山玉最为特色,这与其是游牧民族创建的政权紧密相关,多为表现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充满山林野趣。
image
清 银镶玛瑙盖菊花瓣纹碧玉执壶   长沙博物馆藏
清乾隆皇帝酷爱伊斯兰玉器,因此也出现了大量中西文化融合的仿伊斯兰风格玉器。而这件精美的银盖碧玉壶便是清乾隆时期制作,用整块碧玉雕琢而成,通身有二十四瓣菊花纹,刻画十分均匀,每瓣误差不到0.1毫米。这也反映当时玉器生产的繁荣。
这样精美的玉器还没看够?
这次玉器展览可是汇集全国8家文博机构
共展出410件/套玉器
琳琅满目 让你大饱眼福
希望在长沙博物馆新馆6周年之际
「玉」见你呀
展览标题
玉魂——中国古代玉文化展
展览地点
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展览时间
2021年12月28日-2022年4月5日
(展览免费开放)
来源:长沙博物馆
参考资料:
1.喻燕姣《湖南出土珠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8.10
2.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四编·上》|紫禁城出版社,2006
3.喻燕姣《湖湘出土玉器研究》|岳麓书社,2013.10
组稿:万国珍 初审:邓晓丽、孙田 二审:王文彬 终审:刘瑜、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