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讲这个问题了,但总觉得无从下笔,就这样耽搁下来了。前几天刚好有位玉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段亲身经历,正合适作为开头。事情也很简单,他在一个河南商贩的地摊上瞧见了一枚碧玉子料小件。

image

自己肯定是喜欢上了,但对方开价比较实在,只有几千块,也就再难让步。而他也可能是一直对河南工存有某种偏见,所以也就暂时搁置了购入的念头。

image

或许是他与这碧玉真的有些缘分吧!没过几天,居然在常去的一家专营海派玉雕的店里又看到了这件东西。不过此时它摇身一变,已经成了正宗上海名家的“亲工”,而且身价也随之翻了几倍。

image

然而这店老板却赌咒发誓的死不认账,坚称自己只卖海派作品,以至于这玉友都有些恍惚了,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现了偏差。直到他再次找到了那个地摊,才验证了此前的猜测。

image

如果您也与和田玉久打交道的话,类似的事情应该遇上过不少。作为爱好者,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那铁嘴钢牙店主的私德,但如何分辨玉雕流派,以及评价其优劣,无论如何都关乎我辈收藏的成败,也值得深思。

image

目前大众都推崇海派玉雕与苏工,而对其总体的印象就是风雅细致,另一方面就是价格高不可攀。事实上由于地理距离等原因,这二者的交流极为频繁,人员往来关系也较为密切,所以基本可以一体看待。至于昔日辉煌的扬州玉雕,今天则可视为被前两者吞没了。

image

而对于市场占比甚高的河南工,如今则几乎成了劣质工艺的代名词,在收藏圈的风评一直都不怎么好。可是除了大量刀刻斧剁出来的恶工玉器之外,河南也有少数精雕和田玉。

image

且不说河南本土就有玉雕基础,单是近些年去苏州学艺归来的玉雕匠作,其水准就不可小觑。反观苏州与上海,他们也有手艺尚且不到家的学徒呀?我辈又怎可仅仅以出身论英雄呢?

image

又比如从河南去苏州发展的范同生、侯晓峰等名宿,他们作品的水准都是有目共睹的,其精细程度也不容置疑,我辈又当如何看待呢?

image

一方面他们大多已将户口迁入了苏州,另一方面其玉雕风格尚且存有“淳朴有余,灵秀不足”的中原底色,真的很难简单的将之归入到任何一个类别之中。

image

这还只是人员上的交流,如果考虑到更加便捷的货品流动,那问题就更复杂了。不仅有前文中那样在北京的玉器店里,打着海派名头卖河南工玉器的情况。去过苏州的同好们可能都发现了,当地占比最高的经营者,同样是来自于河南,尤其是光福玉器城。

image

而在如此纵横交错的情况之外,还有两个特例,其一是广东境内的白玉制品大多数来自于揭阳的阳美村,这里主要以加工生产俄料为主,工艺粗暴且存在借鉴翡翠雕刻的倾向。并融合了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从业者。

image

其二是新疆,作为优质玉石的原产地,这里的玉雕产业却起步很晚,直到建国以后的国营工厂时代,才开始发力。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师,也是那时被派到北京、上海学习归来的,而时至今日,这些人又因年龄问题,大多已然凋零了。

image

目前乌鲁木齐、和田等地从事玉器雕刻的师傅多来自于河南,这也主要是由于他们比之苏州人,更能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应的,新疆玉器城里陈列的商品,也大多来自于河南,尽管卖家并不愿意承认。

image

大概写了两千字左右吧!至此也没能完全将玉雕流派这件事情彻底讲清楚。我得出的结论首先是不能完全以加工地评价其好坏,其次是注重具体的艺术风格,及工艺细节处理的完成度,并且坚持以实际效果论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