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行业有个奇特的现象,大多数规则都不是机构主动制定,而是被市场现状倒逼形成。比如翡翠的ABC货,就是先有注胶染色,才有的鉴定标准。

到了和田玉这里,国标的滞后性也更加凸显。往往都是先有玉种出现才有概念调整,亡羊补牢的意图十分明显。

一、传统和田玉时代:狭义和田玉

许多老玩家对和田玉的认知,就是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这也是几千年以来对和田玉最基本的定义。

传统和田玉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和田籽料,且末、于田山料,以及若羌黄口、塔县黑青这样的特色玉种。

这几个玉种最符合大众对和田玉细腻柔和、温润如脂的基本感受,尤其是和田籽料,早已成为最理想化的标准和田玉。

最早的和田玉国标正是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将和田玉视为一种产地化的地方玉种,同时也在专业鉴定中给出了明确的矿物含量。

玩家们普遍认可的95%以上透闪石标准,也正是由此而来。

这个时期和田玉虽不是很火,但却一定很真。鉴定证书的权威性极高,只要能分清山料籽料,其他就是价格的问题。

二、“大和田玉”时代:广义和田玉

宝玉石鉴定虽然可靠,却有一个局限性问题,再专业的机构也只能鉴定材质,产地产状却没人说得清。

这就让许多符合矿物标准,但却产自异乡、异国的舶来品进入市场。同根同源的青海料,块大量多的俄料,滥竽充数的韩料逐渐走红。

比起传统的新疆料,这些玉种往往在油性、细度、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硬伤。

如果这时的国标修订能够将产地明确化,让玩家在知情之后自行选择,那也算一件好事。

可糟就糟在它选择了“一勺烩”式的解决办法,将和田玉完全去产地化,从此形成了完全开放的“大和田玉”时代。

此后基本是两三年一个新玉种,“哈密瓜不产于哈密,和田玉不产于和田”这样的梗,也开始流行于市场之中。

三、“新和田玉”时代:透闪石玉

最近的一次国标修订,是2022年出台,被称为史上最松的“透闪石玉”的和田玉新国标。

image

这次的修订可以说是放飞自我,不但完全取消了透闪石含量的具体标准,而且从事实上为析木河磨料、唐河彩玉、罗甸白玉这些新玉种正名。

从此“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的所有玉种,都可以出具和田玉证书,“透闪石玉”的大名响彻云霄。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和田玉近乎枯竭,另一方面与直播平台的兴起有着直接关系。

想象一下几百块的罗甸玉,与几十万的和田籽料拿着同样的鉴定证书,大多数人只会觉得实体店暴利经营,直播才是给“家人们”谋福利。

目前和田玉市场的乱象,就是从鉴定标准全面放松开始,这种“和稀泥”的懒政实在让人难以恭维。

虽然一直都有和田玉产地、产状鉴定的消息传来,但权威性与可操作性都存在问题。而且五位数的鉴定费用,实在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

宽厚、包容虽然是国人的美德,但有些事情确实不该如此敷衍。不歧视产地,不拒绝新料,不代表知情权都被剥夺。

说清楚应该是商家的责任,买不买才是玩家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