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起黄雾是怎么回事1
一、何为翡翠的雾
雾是分布在翡翠原石的皮壳与玉肉之间的种雾状物,它是翡翠在表生地质作用阶段,由矿物质充填于硬玉矿物的晶隙中而形成的一些次生矿物,这些雾状物即为翡翠的“雾”或叫“玉雾”。
不同的翡翠原石因其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同,以及自身结构质地的不同,所形成的雾也就有所不同。因而不同翡翠的雾就有了厚薄不等、疏密不同、颜色各异的差别。
有雾的翡翠很多,分布也十分广泛,但并不是所有的翡翠都有雾。雾的有无主要与翡翠原石的成因类型以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有关。总体来讲,原生型的岩石玉没有雾,只有次生型的砾石玉才会有雾。
雾的出现与翡翠的皮壳有一定的关联性。一般来讲,有皮壳的翡翠原石才会有雾,没有皮壳的翡翠则没有雾。原生型翡翠因为没有皮壳,所以就不会有雾。
而次生型翡翠因为有皮壳,才可能有雾。但也并非凡有皮壳的原石必定有雾,因为有些翡翠原石虽有皮壳,但却没有雾,这就需要区别对待。
如后江厂与会卡厂的有些蜡皮玉就没有雾,或者雾不明显。另外,不同种质的翡翠原石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所形成雾的颜色及其宽窄厚薄是不同的。所有这一切都与雾的形成机制有关。
二、雾的利用价值及研究意义
雾的颜色比较多,但具有工艺价值的却只有少数漂亮的红雾(含黄雾,下同),它们构成了众多翡翠色彩中的一部分。
其它颜色的雾,其利用价值一般不高,有的甚至会成为翡翠的瑕疵。红雾虽然属于翡翠中的一种色彩,但行家并不将它们称之为“色”,而只能称之为“彩”,因为在行内“色”仅仅是指绿色和紫色(即翠色和翡色)。
通常说的“三彩玉”或“五彩玉”,其中就包含了红黄雾。
在翡翠的玉雕工艺中,红黄雾通常被视为“巧色”而被广泛利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黄色是一种吉祥色,由红雾、黄雾琢成的翡翠玉件彰显富贵和样瑞,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有些商家则以此借题发挥,夸大其词,有意无意地将“雾”与“翡”混为一谈,把两者等同了起来,故而将红雾、黄雾称之为“红翡”“黄翡”,这是很不妥的,这其中存在一个概念性问题。
因为翡翠中的“翡”与“翠”一样,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只有翡翠的原生色紫色(自色)才能称为“翡”,而雾的颜色是次生色(它色),是次生矿物(褐铁矿等)的颜色,它与原生矿物(硬玉)的翡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因而翡翠的雾色不能称为翡。
雾作为翡翠原石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利用价值虽然有限,但研究雾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挖掘雾本身所储存的相关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对翡翠的种质特征及其它特性进行了解。这就是深入研究雾的意义之所在。
由于不同特征的雾能够反映出不同翡翠的种质特征,因而雾也就成了判断翡翠种质好坏的标识和依据之一。行家往往会根据雾的有无以及雾的颜色、宽窄、厚薄等不同特征来判断翡翠原石的种质好坏。
由此看来,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凡从事翡翠毛料交易的人或善于“赌石”的人,都很重视雾的研究。
另外,熟知了翡翠的雾,对于了解翡翠的厂口也很有帮助。因为不同厂口的翡翠原石,其雾会有所不同。而厂口不同的翡翠,其品质则有明显差别,行家一般会认为,厂口好就意味着翡翠的品质好。
因此,在翡翠毛料的交易中,行家都非常看重玉石的厂口,一般都要选择厂口好的翡翠原石。此时通常会根据雾的不同特征,并结合玉石的皮壳特征来判断翡翠原石的厂口,从而提高“赌石”的技能,以便在翡翠原石的交易中把握住先机。
翡翠起黄雾是怎么回事2
翡翠原石上的雾是指皮与翡翠内部之间的一种微风化半氧化的硬玉层。实质上,它也是翡翠的一部分,是从风化壳到未风化的肉(翡翠内部)之间的一个过渡带。
雾的存在和颜色说明翡翠内部杂质多少,种老还是新,透明度的好坏及内部的干净程度等,但不能说明其内是否有绿,因为雾与绿无关。
雾的颜色分为白、黄、红、灰、黑等。如把外皮磨去,露出淡浅的白色称白雾,说明内杂质少,底干净,有一定的透明度。白雾也说明种老,一般人都喜欢赌白雾,若白雾下面有绿,就是非常纯净的翠绿,与底互相搭配,价值连城。黄雾显示肉内的铁元素和其他元素正在渐渐氧化,但还没有严重氧化。若为纯净的淡黄色的雾,显示杂质元素少,常出现高翠,但有时因铁离子产生的蓝色或绿色调进入翡翠的晶格,也可能会出现微偏蓝绿色调的绿。红雾说明其内所含铁元素已严重氧化,可能表示翡翠内部出现灰地。黑雾主要为大量杂质元素氧化所致,显示翡翠内部杂质多,透明度差。个别黑雾也会出现高翠,但有时水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