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翡翠的“底”又称“地张”或“地”。“底”即是人眼对翡翠饰品外表和内部的一个直观感觉,又是一项综合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因此,评价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底”的优劣,主要看翠与种、水之间相互映衬的效果。

翡翠是众人喜爱的饰品,种水繁多,颜色缤纷,要如何选购是一门学问,需要好好学习,翡翠的雕刻技巧也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阅读本文了解下吧。翡翠的选购指南翡翠行家们谈论翡翠时,常常会提及“底”字,让外行摸不着头脑。什么是翡翠的“底”?翡翠的“底”又称“地张”或“地”。“底”即是人眼对翡翠饰品外表和内部的一个直观感觉,又是一项综合评定翡翠质量的指标。在颜色(色)、质地(种)、透明度(水)、地张(底)、工艺水平(工)和重量大小等评定翡翠质量的诸多指标中,最让人看得见但摸不着的就是“底”了。“底”是除绿色外的浅绿色基底部分的特征,是翡翠质地(种)、透明度(水)、光泽、净度和浅色基调的综合体现。

翡翠都是怎样雕刻而来_翡翠选购攻略和指南-第1张

“底”更多的是一项审美性指标,所以对“底”优劣的评价不具可定量性。底色是翠以外的其他颜色。当翡翠无色时,“底”为种、水、光泽、净度的综合体现,而当翡翠为满绿或满色(橙、黄、黑等)时,颜色与底子融为一体,此时“底”即为种、水、色、光泽和净度的综合体现。可见,翡翠的“底”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和三个一般因素,两个关键要素是质地(种)和透明度(水),三个一般因素是光泽、基础色和翡翠的净度。因此,评价一件翡翠成品或半成品“底”的优劣,主要看翠与种、水之间相互映衬的效果。翡翠的“底”以质地坚实、结构致密、透明度高、光泽柔润、主色调(翠)与基底、与整下饰品和开头相协调者为好。“底”洁净细腻的翡翠玉料经加工后,其表面非常光滑,在光的照射下通透润泽,能充分反映出翡翠玉件的神韵和灵气,翡翠界的商业人士称这种现象为“宝气足”。“底”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翡翠玉料的加工质量和观赏效果,影响到翡翠玉件的质量品级和商业价值。不少人在购买翡翠时混淆“种”和“底”的概念。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种注重体现翡翠内部构造的微观指标,底则是外在的、宏观的整体感觉。一般来说,种差则底差,种好底却不一定好。因此,玩家在选择翡翠成品时,不仅要看种,也要看底,看色的优劣,看玉质是否干净无脏,看有无纹、裂等。专家谈雕刻技巧在古代,玉是宝贵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翡翠玉器一直被人们认为能避邪护身,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对翡翠的日益喜爱,翡翠知识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翡翠的专业知识有很多,涉及各方各面的。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专家谈翡翠雕刻技巧。雕刻家要有“未雕而已先成形”的特别工夫 ,动刀雕刻一件作品的周密程序也是很重要的,程序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步:先审外观,除了透明度极佳的原石之外,一般都很难去预测一块原料的内组,故而都 由外观来作为初步概念。外表上,用灯光、用放大镜、加上“相玉”原理,看裂纹表相,看色彩分布,再看它的形状大小,仔细推敲外表显现的迹象,对玉石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二步:构思创意,这是整个过程中最耗时与耗神的过程,依专家的找寻灵感的方式是:或深山独行、或澳边独坐、或大饮或小酌,但总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第三步:服作:(一)大样取料,石是宇宙间历经数千万年孕育而成的普英,要尽可能的保留它原来的形状大小,利用它出土的形状来设计,但妨碍到整体形象的部位,也得忍痛割除,去其芜而存其替,此时已呈现大部轮脚。(二)设计修正:“神仙难断寸玉”,原石的外观,有时与内部的变化并不一致,很难掌握, 有时瑕疵突现,尤其颜色变化更是高深莫测,大样出来后,才发现若照原规划服刻已不可行,此时只好重新修正,重新再塑,直至能掩舍其瑕,突显其色止。(三)粗胚:雄刻过程中,主要成败关健在此过程,创意的传神与否,取色布局的巧妙与否,艺术与匠气的分野,都在这个过程完成时已成定局。 第四步:精雕细琢。此时已不再使用切创工具,而仅使用精细的研磨道具,所谓的“细致”功夫 就看此一过程,胡须发丝、衣栩饰物、五官、指、齿,无不纹路分明的,就得靠眼明手稼及扎实的雕琢功夫了。 第五步:研磨抛光:决定玉器价值,表面的抛光‘出水,占有很大的影响,一件成品是否吸收买者的眼光,它散发出来的光泽是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