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商早、晚期玉器都是成形在先钻孔在后

殷商早、晚期玉器上的钻孔,绝大多数是成形后钻孔。不少有关古玉的书籍中,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先钻孔后成形,据作者对大量馆藏殷商玉器的上手研究,几乎所有的殷商玉器全部是先成形后钻孔,而且钻孔还在P刻纹饰之后进行。不少玉器上的钻孔,出现钻孔边缘将纹饰线条覆盖、断开的现象。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殷商玉器上的钻孔边缘,如刀切一样的整齐,即便是斜向钻孔,钻孔边缘形成椭圆形的“马蹄形”,钻孔边缘也是有边有棱非常整齐。仿品钻孔大多数也是后期钻孔,但钻孔的边缘不整齐,或有崩块,没有刀切似的棱边。仿品钻孔内的痕迹当然也是漏洞百出。

2.殷商早、晚期玉器上的钻孔有三个相同的特点

①钻孔部位不定,随意性很强,完全根据器物的实际外形,选择方便的地方钻孔。例如动物形玉器,可以在头部、腿部、臀部、背部、耳朵上甚至尾巴上钻孔,即便是同类动物造型,有的钻孔可能在头部,有的可能在腿部。圆雕、平雕多数是两面对钻孔,平雕也有单面钻孔,这时,钻孔小的那一面,钻孔将透视,压力往往把即将通透的表面“冲”破,造成钻孔边缘有崩边的现象。圆雕多数是棱角处两个互成90°平面上的斜向对钻孔,极少有平面上的斜向对钻孔即所谓“牛鼻孔”。

②钻孔选择特定的位置。如选择在大象卷曲的长鼻上钻孔,既形容了大象卷曲的鼻子,又是穿绳佩系的穿孔。或选择动物的卷尾部位,刻画动物卷曲的长尾。基于同样的设计意图,还有选择动物的眼睛部位、嘴部钻孔。据作者观察,殷商晚期C形龙(也有叫G形龙)和S形龙的钻孔位置,绝大多数在玉龙的颈部背脊处,似乎有某种规律,这种规律,应该传承自红山文化的玉龙,红山文化玉龙的钻孔,就是在玉龙的背脊部分。

③殷商玉器的佩系孔,绝大多数为青铜“钻杆”配合解玉沙钻孔,呈外大里小的漏斗形。如果是两面对钻的孔,则呈现两面大中间小的“蜂腰状”对钻孔,几乎没有采用“管钻”法钻孔的。“管钻”法所钻的孔,一般孔壁较直 内外径大小基本一致。“管钻”法常用于钻孔径很大的一“孔”。殷商玉器的佩系孔从没有一件是直上直下穿孔,孔径一样的玉器!

3.殷商早、晚期玉器均先划线后砣刻

殷商玉器的胚料,相信也是首先由设计师用攻玉之石刻画大样后,交由下一道工序砣刻成形,只是刻画痕迹已经完全为下一道工序所磨灭或仅留痕迹,我们今天已经无从了解全貌了。成形后,在需要砣刻纹饰的部位,仍然先行刻画出纹饰的细线,即划大样。现代玉器的琢刻包括仿古玉器的琢刻,也需要划大样,但都使用笔和颜料画出大样,然后按样琢刻。仿品绝无刻画大样线条的。

区别殷商玉器的早、晚期,应该综合诸方面因素,全面考鉴,避免以一概全,方不至有误。例如殷商早期玉器“臣”字目大多数用双阴线砣刻,但也有单阴线砣刻。晚期玉器上的“臣”字目多数是单阴线砣刻。“臣”字目一直沿用到帝辛时代甚至到西周早期,但“臣”字目的外形、是单阴线砣刻还是双阴线砣刻、砣痕的深浅等都有早晚的区别,综合观察玉器上的其他早、晚期的特征,就不难鉴别出这件玉器的早、晚期身份。自然,它们的真赝也立刻明朗。

无需赘言,能够熟知殷商早、晚期玉器相同和不同之处,准确无误的区分它们的年代,同时也就掌握了辨别殷商玉器真赝的不贰法宝。海内外已经发表的图录,因为拍照清晰度或拍照角度等原因,一些细微之处是看不出来的。没有上手亲历的仿造者仅靠图录和臆想是绝对仿制不出来的,这些不为人知的细微之处,正是辨别真伪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