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山西博物院呈现了一场千年对话。

山西博物院“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把中华美育的优秀成分进行现代性转变、创造性发展,如何在演进与继承之间找到守正创新的关系,建立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及教育领域迫切的课题。鲁迅先生曾写到:“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是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的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文化遗产如何择取?新机如何融合?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文明和传统艺术都已经或早或晚地湮灭了,而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其中传统艺术的核心基因有待科学性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无论具象或抽象,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都构筑于其内在秩序之上。在中华文明中承载文化使命并源远流长的“玉”,是最具穿越性的物证。其内涵之丰富、礼制之完善,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精粹。汉语有近三百个带“玉”字的成语纪录着玉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考古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玉器可上溯至距今9000年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出土自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它的重要性两度遭遇挑战,但玉不仅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反而一步步被纳入了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尚玉已烙入中国人的血脉。

“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策划团队与参展设计师

山西博物院成立100周年之际,“玉见你——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展览在山西博物院举行。开启这场关于“周代与当代关于玉的对话”是源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传统艺术设计科学原理”课程、山西博物院一同策划的“玉见你”项目。以山西出土周代玉器研究为切入点,邀请不同领域学者举办讲座、组织考古专业和设计专业学生读书会,探讨玉的历史、当下与未来,这一抛砖引玉的尝试最终形成了汇聚历史解读与当代设计的“玉见你”展览。这是中国的国家级博物馆第一次将文物与当代设计作品在同一展柜亲密呈现。让观者甚至妒忌此次参展的当代设计作品,有幸与三千年前周人的美玉朝夕相处一个月,是多么奇妙的经历。

作为对话型展览,展览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考古学对玉文化的研究、阐释,展出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太原赵卿墓出土周代玉器文物22件/组。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龙纹玉环、31号墓玉覆面、羊舌墓地2号墓玉蟠龙、赵卿墓龙形玉佩等珍贵文物都莅临展厅一展真颜。另一部分是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师生为主的11位当代设计师围绕玉文化展开的设计作品,展现出今人对玉的理解和阐发。

西周·龙纹玉环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63出土

文物·致敬

展览第一单元“玉中藏礼”聚焦于玉所经历的第一个大挑战——石之美者被先民拣选成为石器时代事神、藏礼的礼器,为何在青铜时代来临后没有被青铜礼器取代,反而在礼制中站稳脚跟?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种类繁多、体系完整,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展览将晋侯墓地出土的礼玉、葬玉、佩玉还原到它们的出土位置、使用组合陈列和讲述。便于观者更好感受周人对玉文化的塑造,及玉承载了哪些青铜器所不能承载的礼制、文化。

展览第二单元“君子美德”聚焦于玉所经历的第二个大挑战——当战国秦汉时期礼乐制度消亡,玉却为何能在礼器退场后,仍在古人的文化生活中绽放恒久光芒?玉有超越了礼制的诉求,人们常征引《礼记·聘义》中孔子将玉的特质与君子美德一一对应的文献,但重点总放在论述美德。子贡曾问孔子,为何君子都珍视玉而鄙视珉石?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并非如此,而是君子用玉比喻人的美德,并从玉的十一个不同特质出发,谈到了玉与人、与世界的关联。这一系列关联反映了时人尤其是士阶层对玉的观照,超越了礼制和生死的诉求,变成了一种自我映照,使玉承载了君子的道德与言行准则,与个体的关系更近更深了。所以当战国秦汉时期礼乐制度消亡,铜器从国之大事悄然转入日常生活,玉却因礼制色彩的退去而获得了精神自由,始终与这个国度所期望的人的美好品质维系着深厚关系。展览中把文本拆开,通过对每一句的慢读,让观者感受与君子美德关联的玉的种种特质。

春秋晚期·龙形玉佩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西周·龙凤纹玉柄形器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M31出土

展览第三单元“玉汝于成”聚焦玉器的制作,从春秋晚期太原晋国赵卿墓出土的一件龙形形玉佩出发,回顾玉器的制作过程,及龙凤这一重要纹样在周代的演变。(太原南郊金胜村的赵卿墓,是迄今为止所见春秋时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资料最完整的晋国高级贵族墓葬,墓主被认为是晋国正卿、赵国的奠基人赵简子。)除了将玉的特质与君子美德关联,周人也发现制作一件玉器与成为一位君子的历程相似。他们歌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君子和美玉并论:一个人需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才能文质彬彬成为君子,正如一块璞玉需经雕琢方能呈现温润色泽和精美纹饰,成为一件美玉。

春秋·玉环、玉璜&《问礼·瑞器》王晓昕设计

理解·阐发

展览第三单元“玉见未来”。“玉见未来”这个单元的作品一部分是历经3个月,“源流运动”团队与“传统艺术设计科学原理”课程的师生在“玉见你”项目里一起探索的成果。也有一部分作品,是邀请到艺术家基于对玉及文物的研究,引发的当代思索。这些作品呈现了玉的温润、美好,它在历史中是不断被塑造的,而同样能表达当下时代的审美和需求。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玉、如何对它进行再创造,决定着未来的玉文化是什么样,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

作品《问礼·瑞器》从玉礼器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出发,通过金属艺术品的创作,深度解构并重构“和”文化在传统玉礼器中的体现。在创造性运用玉礼器形制及内涵的基础上,本系列作品以3D打印技术制模并结合传统失蜡铸造技术完成的人体形象重构玉礼器表面传统纹样。人的意象象征着中华民族“和”文化代代传承,凝聚起大众的向心力。人体按照古代玉礼器纹饰的方式排列,共同构成和谐的形态,体现出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内在需求与价值目标,通过互济互补,达到和谐共生。

《洞悉》张亦伦设计

作品《不死的符号》由20个塑料片组成,功能上来讲都是一个个的吊坠。玉覆面是先秦两汉墓葬文化中常见的的器物,有防止灵魂出窍、死后求得永生的象征意义,是关于“永生”的符号。作者将各处收集来的购物塑料袋转化成为先秦两汉葬俗中的玉覆面的形式,借以反思当下普遍无意识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每件塑料盖片是单独的挂坠,可以被轻松随意的佩戴,而当这些盖片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则在体现更加严肃的话语和反思。塑料袋本身也是完全的化学人工,与自然物截然对立,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其成分无法被自然消解,也有一种“不死”的意涵在其中。借着塑料袋的隐喻,与玉覆面的形制相结合便成为了这系列作品最主要的面貌。

作品《玉相》从不同层面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和品质,换言之,作品以玉喻人,玉之相,亦为人之相。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玉石材料以及玉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我们自身的身份?玉文化是否带给我们更强烈的文化认同呢?传统玉器形制可归纳为简洁的圆弧线条或直线,它们与当下流行文化中的颜文字表情(emoji)竟有相似之处。作品用玉这种带有古意的材料和现代的造型方式建立了连接新旧的关系。作品以常见的玉器形制,如玉环,玉璜,玉玦,玉璋,玉圭,玉斧和玉璇玑等,组成属于21世纪的中国组玉佩。

《玉相》李安琪设计

作品《庸庸摇曳》用书法的形式书写出作者的家族故事,以组玉佩的形式呈现,每一片玉佩都是一句故事,从上到下组成家族历史文本,并串联起来佩戴在书上。玉石向来用削减以塑形,鉴于玉的稀有度和唯一性就更显珍贵,每一次雕琢都谨小慎微。古人拥有玉器的数量和品质,往往由人地位决定。玉尤为珍贵,所以往往作为传家宝的首选之一,所有父母都想给孩子存一些东西,让孩子对自己的家庭有一个念想。传家宝的品质和价值一直有所要求,在过去有一部分父母担心孩子日后生活变得拮据,这时孩子可以通过变卖昂贵的传家宝以度过艰难时期。除此之外,传家宝还有一层不容忽视的“纪念”意义,它们记录了家族历史,是家人们爱的象征。不因品质变化而贬值,反而因岁月的积累一代又一代的浸染,越发珍贵。

作品《Oversize组玉佩》,这件创作是一个完全开放式作品,由受众参与并完成。西周用玉制度中最具独创性的无疑是组玉佩。以山西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多璜联珠组玉佩为例,作者归纳了这件文物的特点,分别将尺寸夸张,材料丰富,具有功能性和物品独一无二性四个特点对应到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喜爱风格上。当下流行的(oversized)风格,利用可伸缩材料的延展性制作一件可伸缩的当代“组玉佩”。可伸缩性材料——网织袋,一旦被填充了物品,袋子就会膨胀,拉长,变大,从而达到oversize的视觉效果。这件“组玉佩”可以通过填充物品来实现功能性的需求。网带在原始状态时是组玉佩形状,而被填充后则是具有个人风格的装饰物品。

作品《Hey Jade》李佳蓉设计

作品《Hey Jade》作品对玉器有关的身份象征、谐音寓意、佩戴仪式进行考察,与当代流行文化中所持有的语言符号进行置换。“玉圭吊牌”是对于信息识别载体,价值体现方式的置换。将古代通过大小来显示等级高低、象征身份地位的玉圭与现代承载服装信息的吊牌进行置换,并使用现代印刷字体与机器镭射的雕刻方式进行加工。

作品《重·构》试图把古人的设计思维抽离出来,以现代的思维重现其设计过程,并以此来学习这种设计方法。古人是如何设计制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形状?这里面所包含的每条线,每个圆,为何如此排列?古人的智慧是怎么运用其中的?这些问题引导作者去结合当代设计思维用数据来尽量清晰的呈现,让每一个细节做到有线可循,直接易懂。作品将赵卿墓出土龙形玉佩的三视图进行一次次归纳整理,把复杂的图形抽离出来变成多个简单图形,并排列出来一套模型尺。人们可以运用模型尺重现出龙形玉佩的平面设计图,也可自己尝试画出新的设计图。以此感受古人设计思维的逻辑与智慧。

作品《旋玉蟠龙》以山西博物院藏曲沃县羊舌村西周玉蟠龙为缘起,在旋转的螺纹中带入海螺纹的韵律感,蟠龙在旋转中常新。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从西周到春秋早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系列,精美的玉装饰品,多出自几位晋侯夫人墓。而海螺是一种母体的象征,也是一种美的秩序的象征。

春秋·玉蟠龙&《旋玉蟠龙》张凡、高松峰设计

作品《洞悉》源于在玉器的研究上,人们更在意的是雕刻的花纹或是玉料,很少有人关注玉器上的孔洞,因为大部分孔洞是用来穿绳佩戴的,所以在查找资料中对孔洞的研究也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认知上,文物与人是有很大距离感的,而香皂却是人人日常都接触的物品,几乎没有距离感。正是因为香皂的普遍性,选择采用香皂模拟周代玉钻扣的方式,拉近人与文物的距离、当代与周代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