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和田玉以其缜密温润的内在、莹润剔透的美貌征服了一个民族。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上海博物馆极品唐朝古玉

我国艺术品宝库中的三位“老大”——青铜器、瓷器、书画,也没有玉文化的历史悠久。青铜器流行于商周时期,大约1500年的历史;瓷器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距今1600-1700年;书画的历史若以现存最早传为隋唐时代的作品为限,大约1400年的历史。

要说到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玉石痴迷者,那是多如牛毛,我们选取其中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大人物来瞧瞧:

为玉痴狂,皇帝老儿

首先要提这位乾隆老爷子,他对玉的喜爱几乎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程度之甚堪称痴狂。

他甚至用行动在证明:玩玉可治国治天下。

历史上有名的逆袭之作《侍女桐荫图》

清初年间,由于满清节俭进取的风气仍在,而天下初定,作为奢侈品的玉器,自然不可能被大力推崇。当时的新疆并不在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内,玉料的来源有限,也从客观上制约了玉器加工业,因而在故宫收藏的数万件玉器中,尚未发现镌刻“顺治”和“康熙”年款的。等到雍正年间,好玉之风渐起,而在之后的乾隆朝更是达到了顶峰。

乾隆皇帝登基当年,就在养心殿造办处玉作之外又设立了内廷如意馆,以加工、改制玉器为主,乾隆皇帝亲自督办。对宫廷玉作人员的组成、工匠的选配及工匠个人的技术水平,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毫不含糊,提高了宫廷玉作的技术水平。在加工重要玉件时,从画稿、制木型到加工成品,乾隆皇帝都要逐步审查。一旦有满意作品,还要题诗吟咏,镌刻其上,字体多用楷、隶,常有锦上添花之妙。乾隆皇帝一生咏玉之诗有800多首,而目前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万余件,大多是乾隆皇帝在位的六十年中制作和收集的。

清乾隆-白玉饕餮纹双耳盖炉

据说,乾隆一朝的制玉数量,超过了整个宋元,清宫遗存的数万玉器,大多是他的收藏,他经常一个人蹲在玉库里摆弄玉玩,挑出一些古玉,命人刮垢清理后,亲自评出甲乙丙级。乾隆帝在把玩玉器的同时还对其赋予了情感与理念,把自己玩玉理解成是有“善治量才”的理国之德,他说:“不使良材屈伏沉沦,将其剪拂出幽,以扬王庭而佐治理。”由此看来,乾隆帝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及鉴赏眼力,也因藏玉总结出了独到的治国方略,如此把藏玉与治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帝王恐怕只有乾隆了。

“完璧归赵”说的是秦国想得到赵国的和氏璧,竟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这真真的是:玉可抵国,与乾隆的“玉可治国”的里面不谋而合。

君子如玉,孔子

早在2500年前,“圣人”孔子他老人家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并指出:玉有十一,即“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孔子是何许人也?他的思想与言论被君王奉为治国之道,甚至他的门生尊称他为“天人”,所以孔子对于和田玉的喜爱与推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和田玉在中国历史上的“国玉”地位。从此,甭管是身居翰苑的士大夫、苦修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还是附庸风雅的土地主,不是身佩玉饰就是盘完玉件或在书案上陈放玉质文玩。

爱的深沉,曹公

曹公对于和田玉的喜欢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说他爱玉,一点都不难理解——据说老曹写《红楼梦》时,就是借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才塑造了贾宝玉这一人物。宝玉作为全书的核心人物,自是老曹的精神寄托,老曹让他衔“玉”而生,让他活在大观园——理想的精神世界和美好的女性世界里,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玉”的品质,即真诚、平等、博爱的思想,这是玉最好的品德。

而整本书又叫《石头记》,开头不仅以这块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人物也以玉为名,所以曹公对和田玉的深沉感情,非三言两语能道清。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不是一天两天了,可追溯到我们茹毛饮血的老祖宗身上,也就是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难得的是,这种忠贞不渝的喜爱延续至今仍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并不断在各个历史时期掀起高潮,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