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在初 回到五千年前的长江下游的崧泽-良渚,我们将看到最初的江南,最早的王国,稻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美玉石以物质之身拥有了神性,化为神躯,先民依此绝地天通,万物有灵的信仰底色出现了绝对垄断的“神人兽面”的神秘符号,玉琮、玉鸟帮助人们贯通天地……

最近上海博物馆重磅推出“何以中国”第二期——“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6 月 20 日-10 月 8 日),接续了 2022 年“宅兹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规模与旨趣,用文物叙说中华文明史前漫天星斗、灿若星辰的起源故事。

image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五千多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先民创造出的辉煌文明,将在这一展览中一一呈现。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文明化历程有着清晰的序列,从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公元前 5000-4000)、崧泽文化(公元前 4000-3300)、良渚文化(公元前 3300-2300)、钱山漾文化(公元前 2300-2100)和广富林文化(公元前 2100-1800)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在聚落的不断竞争与整合中,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良渚文明最终形成,在展览中奏响“信仰与权力”的二重奏。

image

崧泽文化的时间与两河乌鲁克文化以及古埃及涅迦达文化大概相同,“崧泽-良渚”文明的发现,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展览汇聚了 19 家博物馆、考古机构,358 件组珍贵文物,90%以上为珍贵文物,1/3 首次亮相最新考古展。此次,崧泽·良渚文明最重要的五个遗址(东山村、凌家滩、反山、福泉山、寺墩)中的高等级文物也在此聚首。正如 2007 年主持发现良渚古城遗址的原浙江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斌所说,“这些中国礼制中的重器,竟在一向被认为是‘蛮夷之地’的江南找到了渊源”,恰恰提示了“实证”的意义。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的原生器物,属于良渚文化首创。良渚玉琮都是上大下小,并刻有神人兽面纹,而神人与兽面又有丰富的变化,如单独兽面、单独神人、完整的神人兽面纹或简化的神人兽面纹。象征着良渚王权与神权一体的玉琮,到底有着怎样的寓意,复杂工艺又有哪些独特的环节?

image

展品出土遗址分布图

玉中的“法器与王权”

五千年前,先民们逐渐走入了一个“美玉石时代”,玉器在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广受尊崇,在良渚时繁荣至盛。陶器在崧泽-良渚也有着成熟的工艺,但是却从不出现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随葬的生前器物往往是玉器。玉器代表了这一时空的权力与信仰所在,也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逐渐精湛的工艺,以及走向复杂的社会风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指出:“在崧泽晚期,良渚初期,逐渐形成了透闪石为主的玉石尊崇,成为信仰的标致。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加工体系和玉器组合规则。”展览策展人特地将玉器时代的这一特殊信仰现象,归纳为“玉为神躯”。

image

展板“玉为神躯”

神器“琮王”

玉琮,具有复杂的几何外观,精美的形制,是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和琢玉工艺的集大成者。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玉琮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矮方圆形态各异的精美玉琮,它们无一例外,都出现了一个“兽面”的图案,这就是良渚最为著名的“神徽”,刘斌指出,玉琮是“降神的原始宗教法器”,而神徽,则是“玉琮的灵魂”。

image

来源:刘斌《法器与王权》

“琮王”上之完整神徽(左);瑶山兽面纹镯式琮及纹饰细部(中);反山玉琮纹饰细部(右)

在众多玉琮器件中,有一件被称作“琮王”的展品。该琮玉质上乘,体型最大、品质最佳、雕琢最为精美。其出土的反山墓也有着超越其他墓的随葬品数量,质量都极高,映衬出它的至尊身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琮王

在玉琮四面的直槽内,分别以浅浮雕和阴划线,上下各雕刻了一对“神徽”,精细且完整;琮体四周也分别在方形凸面雕刻了简化版的“神徽”。神徽和玉琮绑定出现,基本没有例外,可以说,神徽才是玉琮的灵魂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琮王上的神徽

“神徽”是一种神人兽面纹样,几乎是整个良渚文化圈最重要的统一形象,也是重要器形上的“唯一母题”。神徽上部为神人,下部为神兽。神人顶冠巨大的介字形羽冠,倒梯形面部,炯炯有神的眼睛,威严有仪的神态,驭龙而行;神兽如灯巨眼,阔大的鼻子,下肢是弯曲的鸟爪,两爪盘踞,正视前方,有如呼啸而来的神龙。

这位神人究竟是人“御兽而行”,还是本就“人兽一体”,从比例和刻线上似乎也很难区分,尤其是从后期的简化纹样中,人兽似乎更加紧密融合在一起。不过,正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起源传说,刘斌认为,神徽一定包含了一位开天辟地英雄的传说,这位英雄乘着神兽、神鸟离开俗世后,化身成了保护神,庇佑着良渚地区。

image

“神徽”纹样

image

image

方向明《良渚玉器线绘》完整“神徽”图

image

展览厅天花板灯光神徽,光线打在千年后同样刻有神徽的象牙权杖上,象征着跨越时空的不变认同。

“琮王”上的神徽图案最为完整和精美,羽冠和兽面是浮雕的,并有阴线细刻的四肢结合两端,一个完满的人神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种冠式状的介字型帽,是代表神像的帽子冠以象征王权的人脸上。良渚的兽面纹,依然采用大鼻阔嘴的形态,如果对照凌家滩文化的玉人,仍然可以看到该文化的影子。神兽及羽冠周围那双扶住神兽大眼的双手以及下肢,实际上非常纤细隐微,在现场如果不细看一时很难发现。

据刘斌回忆,在野外工作阶段,他们也差点漏掉了这“小得如同微雕”的细刻纹样。直到冲洗照片时,团队才惊喜地发现兽面两边不是常见的云雷纹样,而是两只手,这两只手大拇指上翘,“仿佛正扶住那像面具一样的两只大眼睛”,考古队员这才发现了神徽的真面目。不过,浮雕式的神人与神兽,对比阴刻的四肢,似乎本身就代表中一种突出关系。换言之,神所展示给大众的是威严恐怖的面孔,完满的全身其他细节显然不是为让所有人看到的部分。

除了反山遗址似乎再难看到这样完全的图案,在良渚其他器物上,尽管神徽是最为常见的纹样,形式和完整度却不尽相同。在反山的其他形器中还存在不少神徽,比如琮王四角的简化神徽,随着从四角的完成,以鼻线为中轴,使图案分布在两边,神徽的帽子也和兽面分节表现。

再比如这件玉冠状器,就有着明晰的纹样,它的命名本身就是因为其形状很像神徽中人戴的神冠。在这一器物中,整体构图还是和琮王完整的图案一样,只不过神灵更有“隐现”感,特化的面(凸出的阳刻)都通过透雕的形式表现了。无论是工艺的变化还是简化,良渚的神王以一种固定的姿态降临在每一件器物上,彰显神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透雕玉冠状器

image

神徽左侧的飞鸟纹

在神徽旁,左右还各刻了一只飞鸟,和神人构成了复合渲染的图像。鸟身上的“大眼睛”,与神徽眼部的构图基本一致,在鸟身上的圆圈,应该是神眼的象征,颇具神秘色彩,俨然是良渚神的另一化身。这双神眼,早已出现在河姆渡的大象、猪等动物身上,代表着万物有灵的信仰,玉鸟和神徽也继承了这种魔力。

鸟可以飞翔,被人们视作可以通神,具有神力,在红山和凌家滩文化中,鸟可以协助天极之神运转。鸟纹的出现更是有严格的出现场合,神徽从不在小墓的器物中出现,意味着带有神眼的鸟纹受到巫师与国王的垄断。在“琮王”上我们可以看到两侧清晰的鸟纹,两侧的飞鸟表现为主体图像的侧视,这种主题图像和侧面展示相结合的三维展示方式,自半坡类型彩陶就已存在。在其他神徽出现的器物上,鸟纹也常常可见,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社科院考古所的李新伟就更加强调神人与鸟的关系。在这一解读中,神人的介字冠,正是鸟兽的重要标志,细看之下,双臂回折的样子也很像是双翼,肘部也各有一朵卷云纹。神徽的脚更是一对三趾鸟爪。神人在羽化,良渚王权与高庙、凌家滩文化的先民同样依靠神鸟,参与到宇宙秩序的沟通与维护中去。

image

河姆渡遗址陶鹏上图案,与神徽有相似的特征。来源:刘斌《法器与王权》

神徽是良渚垄断性的信仰符号,也发端于先前的文化。神灵的介字冠和神眼,早在河姆渡遗址就有所表现。刘斌指出,河姆渡到良渚,图案从抽象朦胧发展成翔实具体,展现出了一种造神的过程,到了良渚这种人兽结合的形象,对比其他文明也是极为成熟的形象了。王宁远更倾向于人是驾驭着兽的,他进一步解释了造神的历史过程,双重圈大眼的神兽可以追溯到河姆渡的序列,很可能是“土生土长”的,而骑在神兽的、戴着介字冠的神人,则代表着凌家滩的精英,良渚人所造的,是一个本土人和外来人都认同的天神形象,也为后来一神教的认同状态提供了基础。

神圣“高节”的玉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高节玉琮

寺墩遗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是良渚文化晚期的代表性遗址,这里或许是良渚的都城之一,这里出土的最高的玉琮,高达十三节,有 36.2 厘米,每节的高度相当。这种高节琮,仅存在晚期墓中,代表采矿和琢玉技术的不断提高,刘斌认为也可能是“氏族权力不断集中的反映”。

高节玉琮为方柱体长筒形,外方内圆,一共有四十二组带冠神人纹,以四角为中线分布,都是简化版本。据上博讲解员介绍,这种节数越高的玉琮,纹饰似乎也相应简化。这件高节琮的墓地同时出土了数量最多的玉琮,它的背景也不容小觑,很可能也是王的所有物。

无论是“琮王”还是高节玉琮,都是一个刻着神徽的中空柱体,其中四周的方形凸面处的简化“神徽”以转角为中轴向两侧展开,这样的设计使得“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对称”的玉琮可以在旋转中保持一致。

中国古代对于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方形玉琮以四面八方的“实”,向心环绕中空的“虚”,圆空的中心上通天宇,象征通天的神柱,是良渚人对于沟通天地的渴望与理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上博本展开幕讲座中特别以“琮王”为例,提到了“旋转”的概念,这是玉琮的构造特性,也是观看的一种视角。“琮王”更表现为螺旋上升、扶摇直上。玉琮的直槽,刻着神徽,象征着通天的“通道”。玉琮中间的“射孔”,象征着贯通天地的必然,则作为可以旋转的轴心,也是神秘权力所在。这样的错落旋转设计包含了良渚人的宇宙观和神权。

image

玉琮仰视射孔图(方向明)

image

玉是一种身份与秩序

image

image

image

玉璜串

image

良渚文化早期女性权贵的玉组饰

玉璜的身上一般都只有两个穿孔,出土时往往位于胸部,凹面朝上,像“坑”一样。在良渚时期的玉璜,一般都是半个玉璧的大小(商周就缩到 1/3 个圆了),而且成组出现。如果按照图示中的佩戴方式,很难不把这样的器具视作纯粹权贵的礼器,关注背后绝对的权力。

玉璜与女性的关系,在崧泽时期已经相当明显,也代表着女性较高的权力。到了良渚时期女性墓葬玉器比例的缩减,也代表着男性已经占据了主体地位,但女性仍旧占有一席之地。图中的玉组饰就是良渚女性佩戴的形象。到了良渚文化末期,女性和玉璜的组合则更加少见。

墓中的良渚贵族的玉饰品多到超乎想象,象征着主人的权力,胸前的玉璜已经够重,头上还需要佩戴带盖柱形器,三叉形器,冠状器这些饰品。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除了身份的配件,由武力转向王权展示的玉钺,也向我们展示着良渚的权力所在。

象征军权的玉钺

崧泽王石钺的发现,展示了军权与王权的初步结合,而良渚最为至尊的器具——玉钺则象征着军权完全向仪式性的王权转变,再加上神徽相佑,更是披上了神权的色彩。这件瑁镦组合玉钺是由主体的玉钺,底部的玉镦以及端部的玉瑁组合而成,柄则腐蚀不存,钺身上刻有神徽,可以说这件器物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件展品本身也和“琮王”并列本次展览的“神器”。

image

image

image

钺及上面的神徽

更多文物图片

image

image

image

象牙权杖

image

image

镂孔塔式陶盉

image

image

人首陶瓶

image

image

双层镂孔花瓣足陶瓶

image

image

陶器鹿纹

image

image

陶器鸟纹

image

陶器狩猎纹

image

漆觚

image

三角形玉片饰

image

石钺

image

石猪

image

双孔石头镰

image

兔形玉冠状器

image

玉璜串

image

玉牌饰

image

刻纹陶纺轮

image

刻纹陶纺轮

image

石纺轮

image

陶纺轮全景

image

玉织机

image

玉纺轮

image

纺线

image

纺轮

观展攻略

展览现场

本展共有 19 家博物馆、考古机构,358 件组珍贵文物集聚,90%以上为珍贵文物,1/3 首次亮相最新考古展。是一次关于“文明起源”的盛大展览。分为“古国文明”、“稻作文明”、“手工业文明”、“玉器文明”四大板块。 需要注意第四展厅凌家滩的展品,容易错过。 可关注“上海博物馆”公众号或官网,获取线上免费导览,方便更好了解展品信息。 为更好欣赏细刻纹样的展品,或可携带望远镜对展览的文物进行细读。 注意“实证中国”的观展日历,三大神器“玉琮”、“神人兽面纹瑁镦组合玉钺”、“瑁镦组合玉权杖”首次齐聚上海,展览日期为 6 月 20 日-7 月 20 日。

展期:

2023 年 6 月 20 日-10 月 8 日

展览地点:

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公交人民广场站下,地铁人民广场站1号口出)

推荐书目:

王宁远著《何以良渚》、刘斌著《法器与王权》、三联生活周刊·玉器时代》

参考资料

[1]王仁湘.中国史前的纵梁冠——由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说起[J].中原文物,2007,No.135(03):38-45.

[2]盛文嘉.关于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管钻技术的若干认识[J].南方文物,2013(04):66-70.

[3]蒋卫东.崧泽之美:物质表征下的精神实质[J].东南文化,2015,No.243(01):95-101+134-135.

[4]方向明.良渚文化玉器的琢制工艺[J].大众考古,2015,No.022(04):60-65.

[5]孙维昌.上海崧泽遗址出土陶器和玉器[J].收藏家,2015,No.221(03):39-44.

[6]刘斌,王宁远,陈明辉等.良渚:神王之国[J].中国文化遗产,2017,No.79(03):4-21.

[7]方向明.反山大玉琮及良渚琮的相关问题[J].东方博物,2019(04).

[8]王宁远. 何以良渚[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07.

[9]刘斌. 法器与王权 良渚文化玉器[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07.

[10]方向明.五千年前良渚古国的王:反山第12号墓[J].公众考古学,2020(00):202-228.

[11]王仁湘.寻琮:玉琮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分析[J].南方文物,2020,No.117(03):231-234+150.

[12]李新伟.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像的内涵及演变[J].文物,2021,No.781(06):51-61. 2021.

[13]三联生活周刊编辑.三联生活周刊·玉器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出版,2023年第20期.

[14]德清县博物馆.喜讯!德清中初鸣遗址入选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我喜欢的浙江考古十大发现[EB/OL].德清县博物馆公众号.2022年6月10日.

[15]方向明.如何在新石器时代雕琢一件玉器[EB/OL].典藏公众号.2019年9月11日.[18]天好文化.管钻、轮轴……神奇“黑科技”,史前玉器的千古之谜[EB/OL].全球民间艺术收藏公众号.2023年5月28日.

图片 | 王曦琳 在初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