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玉器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似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玉器是我国传统富有特色的文化之一,传播广泛闻名遐迩、流传久远。我国身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玉器的国家,玉器早已成为我国极富内涵的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

孔子曾说:“君子如玉”。在中国古代人的眼中,玉——象征高尚纯洁的品德。

故此,便有了人佩戴玉器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像玉一般,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着玉养人、人养玉这一说法。

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汉朝超前的物质文明

汉朝建于公元前202年,是继秦朝后出现的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前期为西汉后期为东汉,经历29个皇帝,统治时间长达四百多年。

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凭借统治者实力将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到高峰迟迟屹立不倒的的朝代。

秦始皇时期,大规模兴建宫殿和陵墓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不停地损耗黎民百姓的福祉。

秦朝末期,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使得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接连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随着农民的起义影响力扩大,反抗的人民逐渐变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与日俱增,秦王朝统治者的地位岌岌可危,整个秦王朝摇摇欲坠。

经历秦朝灭亡、楚国争霸,刘邦最终称帝建立汉朝定居长安,开启了汉朝长达四百多年的统治。

汉文帝继位以后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景之治”使汉朝不断积蓄国力,匈奴在此期间轮番入寇中原,也没能得逞。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开疆拓土,加强中央集权。废除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采取积极治国政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开始重用儒术,汉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变成当时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行了接近两千年。

著名的“丝绸之路”便出自汉武帝之手,他将汉朝文化向外扩张。国富民强的汉朝不断进行中外交流,出使西域的张骞打开了和西域联系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出现,让汉文化和西域文化互相交融,此时的汉朝物质文明不断丰富,是汉朝玉器达到巅峰期的前提条件。

汉朝有序实施发展国力的各种政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文化、经济和生产就具有了良好的稳定性和延展性,这是汉朝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基石。

相比较只有几十年统治时期的秦朝而言,汉朝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皆是将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心系百姓,才能一统天下。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盛行,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玉器的看法,甚至完成了玉器从饰品到精神寄托的转变。

儒家思想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人道大伦”,刚好和玉器的本质相吻合,玉石质地温润,色泽。于是玉器不再是单一的饰品,也不再是权贵之人手中攀比的道具,提及玉石,皆是君子。

二、“石之美者谓之玉”

玉器最早出现在年代久远的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考古挖掘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玉凿、玉斧、玉锛和匕形器等实用工具,与玉环、玉坠和玉珠等装饰用品。

在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装饰玉器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多,有玉玦、玉璜、玉镯和玉璧等,这表明玉器从实用工具向装饰制品的转变,研究人员推测玉器最开始应用在工具上,而后才逐渐发展成饰品,这也说明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随着时代在进步。

由于当时人们受到等级观念的束缚,西周时期的玉器大都沿用之前的设计,并无过多创新,玉器的发展平平无奇。

商朝迎来了玉器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商代工匠运用自然娴熟的雕刻手法,搭配巧妙的纹路,雕刻出来的玉器形体规整匀称,

据考古发现,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玉器数量众多,纹理复杂却线条流畅,这凸显出商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工匠水平和艺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是商代玉器的杰出代表,妇好是中国历史上有史可究的第一位女性将军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汉武帝时期,当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得到汉武帝的极大推崇,儒家思想所附带的玉器随之成为涵盖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

《说文解字》称:“石之美者谓之玉”。

随着后期工匠制作技术的进步,汉代浮雕和圆雕的玉器制品数量明显增加,镂空玉器成为当时司空见惯的产物。纹样变得丰富多彩,有蒲纹、涡纹、云纹等几何纹,也有龙纹、风纹、饕餮纹、等动物纹。

汉代玉器继承了商周以来的圆雕作品的传统风格,吸收了楚国文化的浪漫主义风格,将汉代文化中雄浑豪放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玉器在工匠手中变成了造型特别,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富有文化的的艺术品。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玉器被雕刻成艺术品的同时灌注了人的思想感情,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汉代玉器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玉礼器,玉类饰品,玉器实用物件,玉类陈设艺术品

玉礼器为用于礼仪的玉器,有玉璜、玉琮、玉璧等,《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玉礼器历史久远,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按照中国古代人万物有灵的观点,玉器是江河山川赋予的精华,是上天恩赐的宝物,有着神灵赋予的神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沟通天上地下。

汉代玉类饰品的主要作用是美化佩戴者,为佩戴者带来一定的美的感受。

总的来说,汉朝的玉器延续了战国时期的风格特色,也融入了汉代特有的文化风格,玉器在造型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变。

汉代玉器的特色不言而喻,经过商朝和战国时期的洗礼,融化前朝文化精神,达到艺术和水平融合的空前境界。

纵观汉朝历史,映入眼帘的则是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豪放、大气。汉文化焕发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拥有着厚积薄发的力量,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大气与俯瞰世界的崇高信仰。

汉文化的美尤其体现在玉器中,汉代玉器的材质、造型、纹路等都被汉文化的美所影响,一般情况下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往往会给当朝工匠带来创作灵感,被汉朝文化深深影响的工匠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往往可以被称之为文化的载体。

汉朝建立初期,玉器创造阶段并未充分发育,甚至有些简陋,这都是文化文明单一给艺术带来的弊端,使艺术得不到发展。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表明,艺术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更需要创造者的初心。

初期的玉器成品简洁大方却生动形象,彰显了创作者内心放荡不羁、豪迈粗犷的精神世界,虽不精致,却能让人感受到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这种粗犷而又充满野性的美,和当时的汉朝相匹配。

三、玉器的多功能应用

汉朝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将玉人格化,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述玉道:“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可以将这段话解释为:玉石是石头中为数不多的美好事物,有五种品德,它所蕴含的温润光泽,就像人仁慈善良的品德;玉石质地细腻而有透明感,如君子般表里如一;质地紧密,经敲击能发出悠扬悦耳、余音缭绕的声音;玉石的材质坚硬比喻勇敢的人的坚定品质;玉石的断口呈参差状,边缘尖锐却不会刺伤人。

玉的“五德”说是当时从玉材的自然属性派生出来的观念,对后世玉器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玉器不仅有着装饰作用,历史上的《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道玉具有:“除胃中热、喘急烦懑、滋毛发、滋养五脏、柔筋强骨、止渴、润心肺、助声喉、安魂魄、利血脉、明耳目”等疗效。今天,我们以玉石为原料,制作成美丽的装饰,美化了生活,陶冶了性情。

在古代,玉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玉不仅表现了外表的美,还表现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修身养性的程度,即修身的德性。

同时,在人的身份、情感、外貌、语言等交流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古代君子必戴玉。这是君子常以玉质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并用玉制约人的言行。

玉石的装饰仍然被视为社会地位的象征,逐渐成为一个人的性格、装饰、品位和容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外观上看,整个服装看起来更加明亮和美丽。玉石设计不断更新,玉器饰品通过一根绳索,在生活、衣服和饰品上创造出完美的效果。

结语:

汉朝是玉器发展历史的又一高峰,继承前朝是玉石艺术的特色、艺术的精髓,融入儒家的精髓,因其创造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汉代玉器时代的种类丰富,雕刻的技法纯熟无论是圆形浮雕还是高浮雕,都反映了设计新颖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规格。

《诗经》曾有一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用以作佩,无故玉不去身。

亘古通今,玉成为中国人经久不衰的精神象征,当你翻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长卷,会发现,这也是一部玉的史诗。

参考文献:《说文解字》《周礼》《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