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几种,一祭天,二殓葬,三朝贺,四纳聘,五馈赠,六装饰。祭天和殓葬往往密不可分。后面四点其实从成语“珠联璧合”,“卞和献璧”,“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都可以看出来玉璧的其他作用。

我们的古人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崇尚玉器。《荀子·德行》说:“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荀子是战国末期人,和这块大玉璧的时间差不多。大概成书于两汉时期的《周礼.春秋.大宗伯》也记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image

玉璧 新石器时代 牛河梁遗址 辽宁省博物馆

image

常熟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动中的一种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天又是苍色(青色),故“以苍璧礼天”。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穿孔称作“好”,边缘器体称作“肉”,《尔雅·释器》《说文》释璧均为“肉倍好”,即璧的两边玉质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径的一倍。由于出土的和传世的玉璧绝大多数并不符合这个规定,所以文物界、收藏界一般将体形扁平,周边圆形,中央有孔,且边大孔小的器物均称之为璧。

玉璧的整个发展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即初创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落期。

初创期

在良渚文化之前,玉璧很少见,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玉璧大量出现。我们现在不能确定良渚时期对玉璧的功能定义是怎样的,但确切无疑的是殓葬作用。

image

良渚文化玉璧

image

湖州菱湖玉璧 良渚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

考古发现,玉壁最早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的众多遗址、墓葬出土最多。这时期的玉璧由于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规整,或者是外周不甚圆,有的几乎近似方形;或者璧体厚薄不均匀,璧面不平,有的留有切割痕迹;或者两面的宽度不一致,一面的直径略大于另一面:或者穿孔略微打偏,孔边有斜坡。这期间的玉壁表面光素无纹。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穿孔中留有台痕。红山玉璧肉的边缘均呈薄刃状。良渚玉璧外缘薄,内缘厚。

image

龙山文化玉璧

古玉璧由于年代久远,壁体有不同颜色的沁色,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较轻,沁色也较少,仅有红褐色、水锈和灰黑等色。良渚文化的玉璧沁色多为雾状的灰白色。原始社会的玉璧玉质一般是青玉、绿玉、灰白玉、淡黄玉。

image

崧泽文化玉璧

image

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玉璧

有学者指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为“老岫岩玉”,或蛇纹岩。大汶口、龙山、良渚等诸原始文化分布区所出土的玉器,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玉器全集》中指出,“大多是用硅质、石英、透闪石、阳起石等玉材制成”。

发展期

夏商周直到战国中前期,玉璧都不多,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有一些凸领玉璧,除了中原,在四川的古蜀国金沙遗址也有出土。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西周大壁无纹,小壁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题材主要是龙、凤、鸟纹。

image

商代晚期玉璧

商周时期为玉璧的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玉璧又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期的玉璧均为圆形,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的孔一般都很规整,没有了新石器时代那种粗犷的风格。

image

商代晚期玉璧

image

凸领玉璧 商代晚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代玉璧以不透明的青绿色玉为主,或为牙黄色。多素面无纹。三星堆遗址曾出土一枚商代晚期的璧面碾琢出数组同心圆凸纹的玉璧。西周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等。常用一宽阴线与一细阴线相结合的手法刻出璧面纹饰。宽阴线斜挖成一面坡形状,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优美。所用玉材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及岫岩玉和南阳玉。

image

凸领玉璧 西周初期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image

龙纹白玉璧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这件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的龙纹白玉璧,应该是西周中晚期周王室御用的玉器作坊出品,应该是周天子赏赐给虢国国君的,为目前所见先秦玉璧中的绝品。

image

湖南省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礼制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还有作为礼仪场合手执的信物。由于玉器用途的扩大,使用者的范围扩展,这个时期的玉璧有了创新和发展。

image

开封市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image

玉瑗 春秋 河南博物院

image

青玉蟠螭纹璧 春秋 河南博物院

这两块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的玉瑗和玉璧,刚好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蟠螭纹向后面双龙纹过度的过程。

这时期的玉璧多用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带用的璧一般直径10厘米以内,不殓葬用或作为礼器用的壁直径则在15—25厘米之间。

image

辽宁省博物馆战国谷纹玉璧

春秋时期的玉璧,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不少采用浮雕法,上雕龙首纹、蟠虺纹等。战国时期有的玉璧表面分成—二或三区同心圆纹带,内外区琢成一首双身龙纹,中区保留着传统的谷纹。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

image

天津博物馆战国谷纹出脊玉璧

这时期的玉璧在制作上出现了很多创新。比如,创造出了出廓玉壁,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又如,装饰纹饰繁杂,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创造出谷纹、蒲纹,并与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谷粒似螺旋,顶部较尖,谷尾直弯、左弯、右弯多变,玉璧边线窄而高,内侧呈斜坡状。

鼎盛期

战国中晚期,随着铁器的大量应用,大规模开采矿石成为可能,这一时期玉璧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纹饰丰富,有弦纹、卧蚕纹、云纹、谷纹、蒲纹、绳索纹、龙纹、螭虎纹、一首双身龙纹和鸟凤纹等。鲁国大玉璧正属于这个时期。

然而鲁国大玉璧是战国最大的玉璧,西汉以后比它大的玉璧还不少。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最大玉璧,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大玉璧,直径33.4厘米。鲁国大玉璧大了1.6厘米,南越王墓墓主身下虽然也有玉璧,但最大的这块玉璧出土于棺椁内墓主人头箱之内。两者都是三区玉璧,纹饰也没什么区别,属于常见的玉璧纹饰。

image

故宫博物院战国龙纹玉璧

image

杭州博物馆战国双龙纹玉璧

乳钉纹璧的乳钉呈凸起的圆粒,璧的边缘较宽。同时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结合法。粗线条少,细线条多,且线条有毛口(即刻花纹线条时在线条边缘留下很多刀痕)。刀工锋利挺拔,刀痕较深,转角尖锐。饰绳纹的内外立边均规整,边缘明显,绳纹挺直有力。谷纹乳突饱满匀称,谷纹是在乳钉纹上加刻阴线而成。

image

鲁国大玉璧 战国晚期 山东博物馆

1961年,鲁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对鲁故城开展了大规模的勘察,共清理周代墓葬128座,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墓有殷商风格,应是分封给伯禽和族人的墓。乙组和关中地区周墓类似。

大玉壁分为内、中、外三区,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中间饰谷纹,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龙尾两两相交,形成二方连续,是典型的战汉时期的玉璧,也是目前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其中乙组52号墓中,墓主身下出土了一枚大玉璧,外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度0.6厘米-0.7厘米。是目前为止战国时期最大的玉璧。

image

南越王墓大玉璧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image

南越王墓大玉璧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image

西汉透雕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 河北保定中山靖王刘胜墓 河北博物院藏

image

洛阳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image

武汉博物馆汉代谷纹玉璧

西汉玉璧的风格,沿袭了战国的风格而又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碧玉为主,但璧的形体加大,有的直径达30厘米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龙、凤、鸟纹较多。汉代玉璧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明显不同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

image

兽面纹青玉璧 西汉 狮子山汉墓 徐州博物馆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器可能是现在出土的汉代玉器里最好的。油亮翠绿,观感非常好。

image

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 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 定州博物馆,高30.5公分,尺寸也非常大。

image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image

天津博物馆东汉谷纹玉璧

image

天津博物馆东汉双螭谷纹玉璧

璧上的谷纹、蒲纹颗粒大而稀疏,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同时,组合纹饰更为流行,有的还饰以吉祥文字。许多玉璧的璧面分为内外两区纹饰,一般内区为蒲纹或涡纹,外区为龙纹或凤纹,还有少数较大型的玉璧,璧面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区,分别琢有双身龙纹、凤鸟纹、蒲格涡纹。

image

首都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璧

image

台北故宫博物院东汉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

image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刻字谷纹玉璧

image

银璧 汉代 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 南京博物院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院官网

image

琉璃璧 汉代 南京博物院

到了东汉,玉璧璧体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但数量渐少。外缘有透雕附饰的玉璧较为流行,附饰中有的是吉祥语铭文。有的璧面纹饰也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涡纹或蒲纹,外区为兽面纹或鸟纹,游丝毛雕富有特色。东汉以后直到隋、唐,玉璧更是少见。翻看一下杨伯达先生主编的《中国玉器全集》,找不到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玉壁。

image

黄岩宋墓出土投龙玉璧

image

投龙玉璧

衰落期

唐代以后,玉璧不再受到重视,其殓葬属性已经基本消失。

image

玉璧 唐以后(忘了拍标签) 徐州博物馆徐州博物馆

宋代以后仿拟古器之风兴起,于是仿战国、两汉的玉璧也随之出现。宋代玉璧,边沿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所仿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足,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蒲纹中的三角棱大小不等,棱角疲软,线槽底内失光,槽沟深而粗,断面呈“U”形,线边宽窄不一。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所用的玉料多为白玉、青玉,也有黄玉及独山玉。

image

元代白玉镂空凤穿花璧

元代玉璧小型居多,圆形不少,供佩带用。多数只在一面雕纹饰,壁形厚重,谷粒稀疏,排列列无规律。璧面雕琢动物的,动物具有元代工艺的风格特征。元代玉雕刀工粗糙,用刀较深,刀锋常有出廓现象,但镂雕也有精美之作。

image

明代螭虎纹玉壁

明代玉壁数量较多,品类繁复,加工不精,玉质多为青玉、白玉,还有少量碧玉。器体大都比较小,常见凸雕蟠螭纹,也有饰谷纹和云纹者。乳钉纹颗粒圆而大,略扁,周围往往留有管形钻套钻的痕迹。明代玉璧主要为佩带之用。

玉器专家李久芳先生指出:在明代,“历史上那种大型的刻谷纹、蚕纹、蒲纹和龙纹、凤纹、兽面纹的玉璧,则很少出现了。”明代玉璧上的螭纹、乳钉纹的圆弯处均呈方折,内圆中显硬直。刻工一般草率、粗犷,阴刻线 弯角处有毛丝外露的所谓“绳脚”。

image

清代玉璧

清代玉璧以新疆白玉、青玉为主,还 有碧玉、墨玉。这一时期无论朝廷、官方、民间,都流行系璧。该代玉璧小型较多,璧身较厚,穿孔较小,出现了中间带环套的双联璧。玉壁上的纹饰出现了几何纹图案、吉祥图案及人物图案,写实性较强。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的玉璧逼真,而且精美。

离我们最近的玉璧,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金镶玉了。

image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