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核心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国人的思想观念,而玉的雕琢技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形成了属于各个朝代特有的雕琢技法,制作出特点鲜明、晶莹剔透的艺术风格。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各朝代玉器的雕琢技法。

古代制玉的方法当然源于制作时期,主要包括解料、修治、雕花、抛光,这套制玉的技术,在商代就已经开始为工匠所用,而且,一直沿用和发展。

新石器时期,器物做工所受的限制较多,会出现一边厚一边薄、容易产生错位痕的情况,刃并不锋利。

到了红山文化时期,玉器雕琢注重追求神韵,体表相对自然,研磨技术精湛,片状器边缘变薄,有小而深的斑纹和坑陷。

良渚文化玉器,在直线纹方面多是由笔直的阴线构成,细曲线由短而细的线条错落连接而成。

商朝青铜工具使用方面,琢磨玉器的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开出比较均匀而薄的玉片。

西周时期玉器在纹饰的布局,线条等方面使用长弧线,阴纹纹饰出现勾连,阴刻线一面磨成坡状,有斜刀的痕迹。

春秋玉器雕刻的图案层次讲究,开始使用玉沙,更出现了卷曲相连的纹饰,布局满而密,不留空白。

战国玉器刀工精细,器物边角垂直锋利,磨工精良,器物表面,孔洞内壁匀称光滑。着意于眼、牙、爪等细部特征。

汉代玉器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棱角圆滑,大件器物刻工较粗,小件器物刻工较精细,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

唐代玉器刻工精细,细线条多。人物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刻线更具绘画性。

宋元时代玉器,非常细腻,也一般多为小件,由于当时书法、绘画繁盛,所以风格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明代玉器以扬州、苏州为中心,琢玉业开始大发展,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镂雕。

清朝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