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石器时代伊始,历商周至两汉,玉器的制作方兴未艾。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各个区域文化类型独具特色、百花齐放。

image

古玉发展小史

位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蹄形器、丫形器、C形龙、玉鸟、玉蚕、神兽及神人等造型为代表,常见同一样稿的多样设计;制作工艺以雕琢阴线或隐地凸起阳纹为特色;器物边缘作扁薄刃边处理;玉质常见红褐色自然沁。

image

各式红山文化玉器

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玉质大量白化;器型由琮、璧、钺、冠形器、三叉形器及锥形器为主体;纹饰设计以具象及抽象的神人兽面纹为代表。

image

各式良渚文化玉器

黄河、长江流域龙山时期玉器,其玉质常伴有冰片纹和布丁石等特殊纹理;器型以礼器为主;纹饰方面出现末端勾转的勾转阳文;同时神人首形玉器是此时期的特殊品类。

image

各式龙山时期玉器

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玉质以多色玉见长,多璜穿组的联璧是齐家文化中的特色器型。此地区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

image

各式齐家文化玉器

imageimage

各式商代玉器

image

西周玉器纹饰以弧度较大的弯转线条加以处理,具有“内细外粗”的变化,这些线条刻画出此时期流行的龙、凤、人等纹样,纹饰之间由镂空区隔,使得同一器物中出现相缠、共享或依附组合的纹饰关系,构图流畅生动。

image

各式西周时期玉器

春秋时期玉器的特征表现相对统一,大多具有圆端镂空、扉棱状器缘、具象繁缛的纹饰。此时期流行的样稿“虺龙纹”,演变过程清晰,可用作判定时代早晚的依据,同时虺龙纹“一纹多用”的设计在视觉上形成主体与客体彼此依存共生的层次关系,这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杰出之作。

image

春秋中晚期 龙纹玉饰

image

春秋晚期 双龙首玉珩

imageimage

战国时期 镂空龙纹佩

西汉玉器在立体化表现方面尤具特色,工匠借由凹弧面、艺术镂空、多视点组合及浮雕方式表现立体化,与精致多样的造形品类相得益彰。

image

西汉 龙形佩

东汉时期,玉器随着繁复布局及线刻纹样的大量使用,生发出图案化的工艺风格,但西汉以来的立体纹样仍有所发展。此时艺用合一的独特设计显示出汉代玉器在工艺、造形、纹饰方面的卓越进步。

image

东汉时期镂空龙凤纹璧

纯熟灵动的工艺技法、创新完备的品类造型、繁简内蕴的纹饰主题。悠悠千年玉作,之于今人而言,似是遥不可及,然其惊艺绝伦,却不为时空流转而陨损,源远流长。

image

红山玉器艺术风格

image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距今约6500~5000年,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红山后遗址而得名,以女神庙、祭祀坛、积石冢着称。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形制多样、风格独特,标志着辽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使该地区与环太湖流域并列成为中国史前两大玉器中心。

一、多样品类

红山文化玉器品类众多,以C形龙、猪龙、蹄形器、勾云形佩、勾形玉饰、丫形器及其他动物形玉饰最为著名。同时亦有璧形器等具特殊功能的玉器品类。

image

各式红山文化玉器

以璧形器为例,红山文化璧形器不论是单体圆璧,还是上下相连的双联璧或三联璧,其外缘通常琢磨出倾斜的刃边,这一特征是红山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重要差别。

image

红山文化 双联璧

二、扁薄刃边

红山文化玉器通常会在边缘处作扁薄刃边的特殊处理。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大墓出土的勾云形佩,其全器及镂空边缘处皆琢磨为倾斜薄刃。相同处理也可参见内蒙古巴林右旗所出勾形玉饰。值得注意的是,有刃边的红山文化玉器,在器物中间处常雕琢随形铺展的宽而浅的凹痕,形成一种特殊的并列装饰效果。

image

红山文化 勾云形佩

image

红山文化 勾云形佩

三、样稿变化

红山文化玉器常见动物类题材:俯首张翅的鸟,以“隐地凸起”或细阴线示羽翼;头、壳、爪等形貌俱全的鳖;C形龙及猪龙,具清晰夸张的五官;柱状敛翅的蝉,这些都是红山文化中代表性的动物形象。

image

红山文化 玉鸟

image

红山文化 玉龟

image

红山文化 C形龙

同种动物题材在具体形象方面可能因玉料形状、表现手法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样态及特征仍体现出高度一致,应是由同一样稿变化而成。类似的实例可参见红山文化所出猪龙、兽面环形器及丫形器中的兽面形象。

image

兽面样稿组装

四、特殊题材

红山文化玉器虽多见鸟、蝉、龟等写实动物,但其中亦不乏猪龙、C形龙等各式神性动物,此外另有部分似人似兽的奇特形象,在历代玉器中颇为罕见。Chinese Carved Jades一书即收录有Clevel and Museum of Art、Fitzwilliam Museum,Cambridge及Ernest Erickson所藏兽面人身玉饰(玉神人兽像),其造形大同小异,面呈倒三角或梯形,双眼微凸,五官如兽,头顶有立角,屈膝蹲坐,双手抚膝,后臀悬空,双足立于横木之上,似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这类形象虽未见出土材料,但从其网格纹等痕迹特征来看,亦应属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神人

造形独特的品类,薄刃状的边缘处理,特殊的纹饰表达方法,以及同一题材的不同设计,共同构成了红山文化玉器与众不同的区域性艺术风格。

image

良渚玉器艺术风格

image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200年,区域中心位于浙江省余杭市,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手工业也颇为发达,在现已发现的纺织、竹编、木器、玉器等遗存中,尤以数量庞大、制作精美的玉器为世人所瞩目。

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是中国史前时期的用玉中心之一,良渚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代表,玉器以品类丰富且雕刻神人兽面纹为主要特征,其选材、切割、造形、琢纹均表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与艺术水准。

一、独特造形

琮形器、璧形器、钺、冠形器、三叉形器及锥形器等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的玉器品类,其造形颇为独特。

image

各式良渚文化玉器

镯式琮与柱式琮两类琮形器均作“内圆外方”状,内孔壁两端具射口,外部以四折角为中轴分琢为一节或数节;

image

良渚文化七节琮璧形器

通常形体较大、内孔偏小,整体质感略显厚重,因采用“去角成圆”制作外廓,器形多不圆整。

image

良渚文化 玉璧

玉钺近似梯形,左右两侧微外敞,底部为弧形边刃,中上部常有穿孔,大多制作精致,未见使用痕迹,其应该并非实用器。

image

良渚文化 玉钺冠形器

上宽下窄,上缘雕琢成冠顶状,下缘为长形扁榫,其间透穿若干小孔,可与梳齿插嵌组合。

image

良渚文化 冠形器 浙江省博物馆

采自《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图115

叉形器则以弧形底缘与三个上凸柱体为主要结构,叉背与底后均有凸起块面,块面内部一上下贯通穿孔,常与多件锥形器或长条管套合使用。

image

良渚文化 三叉形器

二、统一题材

良渚文化玉器除部分动物类题材及素面无纹者外,其余皆雕饰以小型圆眼或椭圆大眼为主体的神人兽面纹。

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遗址所出雕有两种神人兽面纹的玉琮来看,二者呈骑跨形态,应为一整体,小眼面纹可视作神人纹简化,眼上方长平行线象征羽冠,而椭圆眼、桥形鼻、凸横嘴的兽面则是神人的坐骑。

这类神人兽面纹或繁或简,成为良渚文化玉器中最普遍的纹样题材,具有深刻的原始宗教与社会内涵,可能是良渚文化的“神徽”图样。

image

神人兽面玉璜局部

image

神人兽面玉琮局部

三、样稿变化

良渚文化各品类玉器虽均采用神人兽面纹这一题材,但也会因器物的造形变化不同。完整的神人骑兽图样较为少见,多数神人兽面纹都是以分解形式表征,在保有神人于上、兽面在下的相对位置基础上,不明确显示骑坐关系,形成神人与兽面相间排布,或神人、兽面单独存在的形态。

image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玉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空间条件,神人兽面纹的布局会存在一定变化。琮形器等立体造形,神人兽面纹一般雕琢在外部折角处,五官以折角为中轴。部分小型琮、管也会将神人兽面纹圆眼置于折角处,形成相邻神人共享眼睛的情况,环视时产生往复循环的视觉效果。

璜形器等片状器,神人兽面纹则多以平面雕刻方式置于器体中部,少数还会在主纹两侧附加半面纹样,构成两半面彼此对视的特殊设计。

image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玉琮

良渚文化玉器以独特的品类造形和统一的纹样题材为特征,借由纯熟的制玉工艺,依据空间条件的变化,以或繁或简的形象,采用单一或连续的布局将纹饰满施于器表,形成良渚文化玉器繁缛华丽的强烈区域性风格。

文章来源网络 侵权私删

原标题:《遥远的良渚红山时期—古玉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