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发展史中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域文化特色,在以前文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补充和完善,前面几篇文章应该可以说基本告一个段落,下个月要陪社科院和考古所的专家一起去三星堆遗址考察,到时候再接着写一些关于三星堆的研究和发现。

今天早上接到一个朋友的短信,他把手中收藏的一些滑石类玉璧送归我做研究,十分感恩,在你们的支持下,我才有将玉文化继续推广和普及的动力,今天的文字主要就是对玉石的材质做一个补充和说明,以前也写了很多专业的文章,这次继续补充完善。

image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以玉和玉石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各种器物。

以玉为载体的玉器文化,深刻地反映和影响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并且深入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因此,在中国传统意义上,老百姓心目中的玉的概念是很宽泛的,内涵也颇为丰富,这一点颇有意味,玉石在古人的眼中,并不像今天矿物学上的定义那么严格、狭小、不近人情。

image

其中最有利的佐证就是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为准,即所谓“玉,石之美者”,把玉视为美石的同义语。也有解读为“美石者为玉”的说法,总之,标准宽泛,内容居多。

其实也可以想象,在被统治阶层垄断的玉石资源上,众人也有佩戴的欲望和追求,乃于法规的严苛和身份的僭越制度,于是降而求其次,以似玉的其他矿物作为替代。

古人一般是把自然界中质地细腻坚韧、颜色美观、光泽温润,不透明或微透明,由单矿物或多矿物组成的天然矿石,统称为玉或玉石。

image

这是传统的对玉的最佳诠释,也是最贴近实际的一种解释。中国是玉器大国,更是一个产玉的大国,玉石材料的品种繁杂,质地多样,产地分布很广。

从出土的古代玉器实物来看,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对玉材的选择也有所区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用料,区域性很强,基本上是属于“就地取材”的原则。

image

如红山文化主要采用东北地区的岫岩玉和宽甸玉,东大汶口文化和以后的山东龙山文化玉器,多以质地细腻、不透明、光泽温润的长石为原料;良渚文化的玉料中很多都是产自于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主要为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使用的材质较为广泛,几乎都是产于当地附近的蛇纹石和角闪石,还有大理石,萤石和滑石类。

但是到了商代晚期至战国时期,新疆和田玉开始进入中原,这一点经过各地考古挖掘的实物证实,和田玉的使用与“就地取材”的当地矿物材料是并存关系。

image

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玉器,按照地域特点,主要以产于河南南阳的独山玉为主,也有部分玉器材料,经过测试,证明是产自于新疆的和田玉。

在孔子“贵玉而贱珉”的理论基础指导下,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被确定为“真玉”,西汉中期以后至明代,和田玉逐渐成为王公贵族使用玉器的主要玉材,多为皇室所专用,河北满城刘胜墓等出土了大量的和田玉制品。

image

发展到清代,和田玉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垄断地位,直到清末时新疆准噶尔叛乱,玉材之路被断,内地苏杨州玉工肆作坊无料可用,正好云南茶马古道运回了替代物品,造成翡翠大量涌入,和田玉才渐趋式微。

和田玉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特别是玉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与第三个阶段,即巫玉、礼玉之后,王玉开始兴盛时,在各种玉材中处于独尊地位。

image

按照我们现在的眼光,从质量来看,和田玉居上,独山玉次之,岫岩玉又差一个档次。但是就产量而言,岫岩玉最多,和田玉其次,独山玉最少。

和田玉从春秋战国开始,成为皇家宫廷用玉,虽然商周都有和田玉,但是那个阶段还是多种材质同时出现的,而汉代以后,和田玉就有了有“帝王玉”之称,岫岩玉和独山玉,包括陕西的蓝田玉,都属于是民间用玉,有“百姓玉”之称。

和田玉产自新疆昆仑山麓及其河床中,以和田地区出产的为最佳而得名。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钙、氧化镁等,我总结就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结构以纤维状为主要特征。

image

和田玉属于角闪石类。硬度6.5~6.7度。质细、色美、坚韧,断口呈参差状。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符合孔子的“仁”者温润的定义,抛光后呈油脂状光泽,有时呈蜡状光泽,具有滋润感。

多数为单色玉,以青玉为主,少数有杂色。举世闻名的“羊脂白玉”就是和田玉中特有的、质地最好的玉料,属最难得的高档玉材,常以籽料的形式出现,产量稀少,只占籽料玉石总量的50%,因色白如羊的脂肪而得名。

好的羊脂玉质地极纯,半透明或不透明,呈凝脂般含蓄光泽,细腻滋润,柔美可爱,给人以一种刚中见柔的感觉。

image

而且玉石中的纹理和色泽也是数不胜数,千奇百怪,如果想了解详细内容,请关注我的文字,我们下一篇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