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观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剧中人物腰间带有各类配饰。无论是朝廷官员或是商贾富人,腰间配饰一直存在着。

随着朝代的更迭,古人对服饰制度中的腰饰有明确的规定,并且经过历代的充实与完善,腰饰在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等级之分。

除此之外,民族文化的差异,男女性别的差异,重大节庆时节,都会使古代服饰中腰带饰品产生各种各样的品种、纹样、色彩等。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严格的等级制度后,在穿着上也开始出现了“以服饰定尊卑”的说法。因礼制制度的严谨,面料品种的丰富,纹样色彩的艳丽,女装腰带饰品和男装腰带饰品,开始呈现出各自的风格特点。

今天我们主要从汉代、盛唐、宋朝等主要朝代去研究古人的腰间配饰。

image

汉唐时期的腰间装饰

汉唐时期朝廷官员、宫廷妇女的腰饰

中国古代的腰间配饰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制和种类,是现代服装饰品设计者,所远远达不到的程度。如果单从质地上去划分古代的腰饰种类,大致可分为玉制腰饰、金属制腰饰、丝质腰饰、皮革制腰饰等。

古代人在佩戴腰饰的时候,采用了游牧民族的佩戴方式,制造了腰带钩,大部分腰带钩为青铜质地,少数贵族采用了金质或银质的腰带钩。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对玉饰的推崇在先秦时期便有了明显的记载。汉唐时期,朝廷官员上朝之时,都会在朝服的腰间系结着组玉佩,这是权贵的身份象征,也是庄重的朝会场合所必须佩戴的一种饰品。

因为官位身份的不同,组玉佩的绶带色彩以及玉料,都有不同的划分。当官员的身份越高,所佩戴的组玉佩装饰就会更加的复杂,组玉佩的长度也会随着官位的高低而增加。

image

汉唐时期有着“带玉”和“带鱼”的寓意,因此在铸造玉佩时,很多官员的玉佩都会采用鱼型的铸造形制。锻造者在纹样上对外来的纹样进行了吸收与包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纹样、几何纹样。

盛唐时期,带有龙纹和云纹的玉饰偏多,从现代出土的古物来看,唐代的龙纹铸造技巧已经运用得相当娴熟。

当官员佩戴组玉佩的时候,因为自身身份的尊贵,所以在礼仪方面更需要完善,同时为了防止玉佩碰撞发出扰人的声响,官员在行进时不可疾行,不可跨步,应轻缓适当,步履得宜。

《唐六典》:“随身鱼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为玉,亲王以金,庶官为铜,佩以为饰。”

汉唐时期,女性的服装大多都是裙装,以丝制品为多,往往都需要“绶带”来稳定住服装,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装饰效果。绶带颜色的不同,也意味着女性有着不同的身份地位,腰间绶带的两边则各配有一对玉佩,也被称为“禁步”。

用形状不同的玉佩以彩线组合成一串,有一用途为压住女子裙摆,防止步行时裙摆散开,另一用途则是为了约束女子的步伐,让女子的礼仪更加规范,在行走时可以压低步伐放轻脚步,防止坠饰碰撞发出声响。

image

虽然“禁步”的存在对女子有着一定的压制,但并不是任何女性都可以佩戴的,只有身份高贵的宫廷女性或者贵族女子才可佩戴,以显示出她们身份的高贵。因为“禁步”有声响,所以女性在行走时,需要步伐相对缓慢,也能衬托其威严的气势。

汉唐时期玉饰的传承与变革

到了汉唐时期,随着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强盛,在政治上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和人物的尊卑高下,贵族官宦子弟、宫廷贵族妇女大多开始使用玉制配饰,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玉佩形制以及玉饰纹样。

古代君臣官员除了以服饰来区分尊卑等级,腰饰也是朝廷官员职位划分的一个重要标识。腰间配饰的等级制度,在周代就已经有了严格的划分规定,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与充实,人们可以更加直白明了地以配饰看人物,辨贵贱。

从汉唐时期的腰带及饰品的变化,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安宁稳定。各种民族艺术文化的交融,使得人们在审美上有了个性化的追求,这种追求便体现在玉佩的装饰、功能、材质等方面。

现在我们仍然可以从石窟壁画、唐墓、雕塑以及各类汉唐的艺术品中看到,在那个辉煌的年代,服饰配饰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

image

宋代腰饰特点及对元明清的影响

宋代动物、瓜果形制的玉佩腰饰

到了宋朝,我国的玉器装饰已经走向了成熟、快速发展时期,因为宋朝皇帝对玉器的喜爱,促使国家开始对玉器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视,众多商铺开始纷纷铸造玉器,玉器的佩戴也已经不再为贵族所有,很多的民众也开始将玉饰用绳结穿起来挂在身上。

玉佩饰的礼仪性逐渐降低,装饰性、美观性、趣味性开始增强。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挖掘一座宋代古墓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的陪葬玉器,这些成组的玉佩饰大多为动物形制和瓜果形制。

宋代的玉佩饰相比较汉唐而言,在技艺上有了极大的进步。形制精雕细琢,造型优美写实,镂空的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因为统治阶级对于玉石的推崇,所以锻造玉器的匠师开始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精美的玉制品呈现在世人眼前。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宋代玉饰在此基础之上,呈现出种类繁多,纹饰复杂的特点。宋代花果佩、玉鹿、玉狗等玉饰形制相继出现,玉饰形制的刻画在写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肌肉形态的雕琢,风格多以写实为主。

宋代高度发达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绘画艺术,对于玉器的形制纹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锻造者开始追求玉器形制在生活和艺术上的高度统一。细腻的刀工,精致的构图,镂雕手法与管钻工艺的结合,使宋代玉器呈现了独特的风格。

image

宋代腰饰纹样对元明清腰饰的影响

宋代玉器腰饰发展到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鼎盛阶段。玉器本身的材质有了很大的改变,雕琢的工艺变得更加的精细,玉器的造型纹样也丰富多样,使用范围从皇室贵族到商贾平民,已经开始全面覆盖。

与宋代玉配饰的精致小巧不同,明代玉器的早期纹样,它的整体风格更趋向于一种简练豪放的特点,纹样从宋代有着吉祥寓意的动物或瓜果形制,转变成了龙凤花鸟题材。

在花卉的刻画上不再像宋代那样选择精细的花瓣大体纹样,而是刻画整株花卉,并将其组装成一个全新的图案,使玉饰纹样有着清新活泼的风格特点。明代的玉器配饰,在宋代的基础上开始更加奇巧丰富。

明清时期,有一种挂于腰间的被称为“子冈牌”的玉牌子颇为流行,名称取自于明代著名玉匠陆子冈,这种玉饰因为造型非常简单,但是做工异常精致而被人拥护。

“子冈牌”通常一面雕刻山水或人物图像,另一面雕刻诗文作者,子冈牌多采用上等的和田优质白色或青色籽料制作,牌体小巧纤薄。

image

因为清代乾隆皇帝对玉饰有着极大的热情,所以工匠们在铸造玉器的时候保留了原始的“子冈牌”铸造手法,同时,为了追求玉器其本身的沧桑古朴之感,锻造师们也采用烤制、涂绘、浸泡等各种加工方法。

总结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全方位提高,人们为了追求一种更加方便舒服的着装方式,所以在服饰上进行了改变。

不论是男性或者女性,都开始身着轻便灵巧的服装,所以长裙襟襦已经不再出现,自古流传下来的腰间配饰也慢慢没落。

中国的玉器配饰跟随封建帝国发展了7000年,期间经过了无数能人巧匠的细心研磨,也经过了无数统治者和贵族鉴赏家的佩戴。从最开始的礼制玉器,一种超脱自然的,有着严格的等级尊卑划分的物品,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日常装饰用品。

玉器配饰的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中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与其他的工艺美术品不同,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装饰用品,它还有着政治、宗教、道德的约束,它是一种神秘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