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青玉螭龙“乾隆御览之宝”玉玺

  上图这方青玉玉玺在2010年台北“庆丰銀行珍藏专拍”拍卖会上,以约合1.018亿元人民币成交。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

  上图的白玉圆玺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以1.61亿元成交。

  清乾隆51年(1786年)御制白玉交龙钮信天主人宝玺

  这方宝玺在北京保利2019春拍中以以9430万元成交。

  玉玺作为至高权利的象征,理应选用最优质的玉料,但从图片来看,这三方玉玺中,除了白玉圆玺的玉质比较好,青玉和白玉方玺都能看到明显的瑕疵。

  而在和田玉历史上,最为鼎盛的帝王时代,非乾隆皇帝时期莫属了。乾隆皇帝爱玉,又在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将新疆直接归入清政府管辖,和田美玉大量而稳定的输入中原,主客观因素的圆满配合,玉器制作达到空前繁荣的盛况。

  据说当时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内还为和田玉专门设立了两个玉器造办处,上至皇帝专用的玉玺,下至吃饭用的碗碟,都是用大量的各种玉器精雕而成的。即使在这样一个繁荣时期,帝王所用的玉料,很大一部分还没有我们今天能看见、能玩到的玉质好。

  乾隆去世后,清朝的国力迅速衰落,玉器的制造开始走入低谷,道光元年(1821)以后直到清覆亡,新疆玉料进贡再也没有恢复。可见,一个王朝的兴盛衰败从帝王使用的玉器中也可管窥一二。

  比如明朝,上图是明初武将汪兴祖墓出土的雕花玉带,无论是玉质还是工艺,它都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杰作。

 image

  上面三张图片是定陵万历皇帝墓中出土的玉器,这三件玉器所用的玉料,质量十分低劣,甚至出现许多绺裂,这和皇帝的身份很不相称。比如图二的玉杯有精湛的加工工艺,但是杯子的玉料,却不是最上乘的,与陪衬它的红蓝宝石似乎并不匹配,有种料不够,工来凑的感觉。

  定陵万历墓出土的玉圭

  为什么明朝早期官员陪葬的玉器,比万历皇帝随身陪葬的玉器质量还要好呢?这得从明代不同时期的国力说起。

  明朝刚刚建立之初国力强盛,为了保证明朝和西域各国茶马互市的交往,在今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及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一带,相继建立了七卫。以哈密为枢纽,作为明代中原和西域陆路贸易的主要通道,古老的丝绸之路是畅通的,和田的玉料可以顺利的运到中原。汪兴祖的玉带应该就是这一时期朝廷赐给他的,所以玉质是上乘的。

  公元1513年,新疆的吐鲁番政权派人秘密拜见了新任哈密指挥使拜牙,用大量珍珠黄金诱其策反,拜牙带着哈密重镇投靠吐鲁番。当西北边疆的危机传到都城的宫殿时,明武宗决定御驾亲征,却无功而返。

  虽然此后明朝也派人试图收复哈密,可都没有成功,哈密的丢失,割裂了明王朝与西域地区之间的唯一通道,繁荣一时的丝绸之路彻底中断,玉石的来源也基本断绝了。

  定陵万历墓出土的镶金嵌宝石白玉带钩

  明朝的军队退守嘉峪关之后,关外的大片领土归哈密王统治。明武宗为了能够得到玉石,便派使臣委托哈密王从和田为他购买玉料。

  从那时起,哈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派人将十几车的玉料送至嘉峪关,驻守嘉峪关的总兵看到这么多的玉料,难免心动,便从中拿走一些好的玉石再放行。明朝晚期,从皇帝到地方都已经相当腐败,因此驻守边关的总兵,才胆敢克扣皇上的玉料。

  定陵万历墓出土的金盖金托玉碗

  而从嘉峪关到北京,有着几千里的路程,当玉料经过层层关卡到达明朝皇帝手中时,大的好的玉料都基本被一层层克扣掉了,稍差些有绺裂的玉料才进了皇宫。定陵出土的玉器用料差,是因为当时的明帝国已经无力获得上好的玉料了。

  定陵万历墓出土的金玉宝石发簪

  玉器是宫廷中珍贵的宝物,它们象征着财富和奢华。但是,能否拥有上等的和田玉料,却并不是皇帝个人的喜好所能够决定。玉,最终成为疆域稳定、国力强盛的表彰之物。

  今天的和田玉爱好者,既可以看到历代流传下来的珍品,又有机会欣赏和拥有当代挖出来的上好玉料,(这些玉料可能是几千年里最好的玉料)这样来看,我们是不是比古代一般的皇帝都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