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以前的濠水桥上,正上演着一场启迪了无数后人的千古名辩。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自此以后,“游鱼之乐”也成为了庄子美学的核心代表,“游鱼到底乐不乐之乐”我们不知道,但庄子“鱼我同乐”的美学思想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鱼之乐”实际上是庄子当下的一种心灵感受,此时的庄子就是鱼,鱼就是庄子。

image

▲玉雕名家 作品《大鱼》

庄子对鱼的喜爱在其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其著作《庄子》开篇第一句就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后鱼的形象开始反复出现在文中,“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多次以鱼喻人,其交往原则和处世之道皆由鱼得来。在玉雕作品中,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同样繁多,那玉雕中的“游鱼”又是怎样一种情感呢?

image

▲玉雕名家 作品《相濡以沫》

其实只要读懂了庄子的“鱼之乐”,就能体悟玉雕师刻刀下的游鱼。庄子是人,而鱼是动物,庄子说鱼有快乐,他不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他说的是自己心灵的体验。而这种不同于自身生命体验的游鱼之情感源自于庄子始终秉持的“以道观物”的体认世界方式,即视万物有情,将人与万物的情感和精神融通。“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在这种物我相通的生命体验下,生命主体得以实现自身的精神逍遥,与天地相通,从而人才能感受到自然运化之妙,感受到自然天地的“不言之大美”,这也是我国玉文化中一直所遵循的审美观,石者有灵,是为雅物。

image

▲玉雕名家 盛敏楠 作品《年年有余》

及至玉雕,“出游的游鱼”是否从容不迫,是否快乐,那并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是,玉雕师是否把握住了“游鱼”的出游状态,将它完美栩栩如生的呈现在观者面前;而观者又能否秉持着“以道观物”的视域,尊重万物,不傲睨万物,进而实现精神在广阔天地境界中的通融体验,体会到游鱼的自由和快乐。毕竟中国千百年来所尊崇的传统美学,向来是注重感受体验和生命超越的,所以要体会玉雕的美,就需要我们顺应自然之道,以万物之情为情,方知真性情。

image

▲玉雕名家 冯卫强 作品《大吉》

千百年来我国的文人墨客都喜欢以鱼言志,借鱼抒怀,比如“见说在天行雨苦,为龙未必胜为鱼”,“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结网”。在中国语境下,鱼也多为象征生活安乐,或者是追求自由,或追寻人生价值。所以玉雕中的游鱼,自然也是传统“鱼文化”的再现,是人类对生命本身的感受,是生活的宁静,更是自由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