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这种定义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玉与石的概念太过于宽泛、模糊。

image

直到现代人对于玉石有了严格的区分标准。通过这些标准人们把玉石从石头中剥离出来,巧合的是最被男人喜欢的那些石头也就是这些玉石,古代文人墨客咏叹把玩的对象还是这些玉石。诚然古人爱石,更爱玉。赏石是因为奇石所具有的抽象、空灵之美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精神十分契合。而赏玉则是为了和这种抽象和空灵之美的玉石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那么中国人到底从何时开始,就开始爱上玩和田玉呢?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目前可考的最早记录和田玉的古籍是《穆天子传》,其中记录了周穆王西征的传说。传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行九万里,至西王母之国,会见西王母,然后“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对于和田玉的记载,在古书中比比皆是。《古玉图》是元代金石学所著,朱德润撰写而成,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著录玉器的专书,其间对于和田玉所雕成品的描写尤为详细。历史上爱玉成痴的名人更是数不胜数,如孔子、管仲、乾隆等,都是和田玉的忠实粉丝。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玉的审美已经形成体系,主要以“质、形、色、工”为标准。一块玉最美的地方往往体现在它的“质”和“工”上。

《礼记》上说:大圭不琢,美其质也。可见在古代的玉器雕琢中,真正好的材质的玉器恰恰要采用“素”的方式雕琢,号召保持自然,简约之美,体现了一种艺术境界。与现在追求的极简主义风格不谋而合。《庄子·天道》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唐司空图关于诗的艺术特征也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具在说明朴素简约之美是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它要求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美学感悟和艺术积累。而这些在古玉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和田玉中这些文人墨客看到了山的深情伟岸,水的辽阔壮丽,一花一木皆有故事,花鸟鱼虫都暗藏情愫。

他们赏的是手中的玉,也是骨子里的世界和心性,这就是玉带给人的灵性与感悟。人赏玉、玉佑人。玉在温润,在浓厚,而我们,也在成熟,在圆融,人与玉之间彼此成就,是一种感官与精神之间的双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