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百室,万态应之而生,心怀清趣,小器承其大雅。尘俗浮杂,然德艺皆养于自身。白日明窗,幽室净几,饮茶以涤烦愁,翻书以静尘心,平淡里超脱俗世之外,清寂里置身浮华之中。
皎然于《诗式》有云:『孤松片云,禅坐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禅境,蕴于人心深处,无形无象,其髓亦奥,若得以悟,上足辨物之高低,下可识趣之雅俗,怀天地之道,舍求而不得。
修菩提心,即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归真以悟生息,守璞乃观天地,内外明彻,心怀素净,洒逸空灵。
一片云,一年木,一花一树一尘土,自在即归处。
忘前路,忘归途,忘忧忘愁忘始初,心安即归处。
心安是自己的享受。心地清净,是最高的享受。孔子曾赞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居陋巷而不改其乐。颜回处苦境而心清净,不随境转,始终与“乐”相伴。不觉苦,何来苦,真是一丝不挂,无一点挂碍与烦恼。
所谓七情六欲的乐,缘起终散,随无常而起伏轮转。而心常清净,谓入正定,所得之乐称之“正受”,心清乐恒,一切境界都是一真法界,这该是多大的快乐。
正是不沾一念,不着一思,则其心与境,洁净无尘,空明无碍。得此观成空有无碍,空有无碍名无碍观;得无碍观有无碍辩,得无碍辩故口无碍。
以无碍得六根净。
一切法皆相通。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所谓慈即慈悲心;俭则少欲,少欲则清净;不为天下先则不争,不争则平,平则不执着,本心自得。
而世人见佛而不得,神道禅心无形,则以造像而生。匍匐佛前,众生皆等。你与我,与一花一草一云鸥无差。
以禅为境,养灵息,创新艺。禅与艺,本自心源,领神韵而成其形,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国华一雕一刻,一凿一琢,以和田籽玉制成悟者像,既以造像怀礼瞻仰,以弘扬教旨真理。
造像、供养佛像,意在见到佛像就提醒自己,皈依自性佛,觉而不迷。这是一种方便,是俗谛。
玉的特质与佛教思想也极其吻合。白玉温润而泽的特质,正对应佛学“勿执超然”、“圆通无碍”的理念。玉文化中祥瑞之寓意,也与百姓信佛以祈求福运之理相通。
林国华尤擅于玉雕人物创作,其罗汉造像上的高妙,在于对罗汉形象的塑造既不违背佛教造像的仪轨,又能尽可能的赋予其“人性化”的一面。这件《大悟无言》作品,林国华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大胆造型,用写意的方式塑造禅意化的罗汉形象。另一方面依据玉料形制需要,利用玉料皮色俏雕,重点刻画罗汉面部,罗汉鼻梁高挺,眼睑微开,面露思悟之情,目含慈悲之色。身着通肩式袒胸垂领袈裟,衣纹线条直垂,于笔简神俱的大块面中突出线条的优美精细,繁简对比,恰到妙处。
◤刻字曰: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静,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背部亦别具心裁,用行书刻以金刚经经文,方便修持。阴刻之后,更是填金饰宝,一丝不苟,极尽繁饰。整作,若佛龛,似摩崖,灿烂处似明霞,皎洁处若清辉,华贵之上,更显圣洁。
造像艺术的宗旨在于使人们“因解得信”,使信仰者从佛教的抽象教义中获得信仰的具体化,从而在信仰活动中由具象的美引发出信仰者心中的意象美。
因此,虔心拜见佛之性德,如见己之性德。人佛相交,两得相见。
觉悟而得无量智慧。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万法都是一心所变现的,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倘若不迷,这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境界。
人人本是佛,因迷而为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