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也称花囊,内盛香料或是鲜花,可以开启更换香料,幽香散逸,设计精致。
中国古代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香囊被称为“容臭”,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它以示敬意。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佩戴香囊的风俗日益盛行,他们重视对香花香草的采集,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传统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可以避邪,二来在古代通常作为定情信物使用。
到了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魏晋繁钦在《定情诗》中写道“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香囊被系在肘后佩戴,通过衣袖再把微微香气散发出来。
随着工艺和审美的发展,香囊的材质从传统的布绸发展到金、银、玉石等,造型设计也愈发巧妙精美,被人们作为美丽的饰物佩戴在身上。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那些博物馆中珍藏的历代精美香囊——
01唐代
唐代是中国焚香习俗的鼎盛时期,熏香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时的香囊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精美外观,都反映出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
唐代宫廷贵族使用的香囊,整体外观呈圆球状,由外壳、机环和金盂三层结构组成。外壳为银制的上下开合的两个半球,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起控制香囊开合的作用,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供悬挂。
上图这枚唐代银鎏金香囊,内层为一焚香金盂和内外两个平衡环,两环之间以及外环与银球、内环与金盂之间分别以活轴相连,轴与轴均互成直角交叉。无论香囊球体如何滚动,金盂都会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保持水平,使香料不致外漏。
香囊外层镂刻葡萄花鸟纹,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不失为古代工艺美术之中的典范之作。
整个香囊的制作工艺繁多,主体结构使用捶揲工艺,利用金属的柔韧性捶打延展而成;纹饰应用了錾刻和镂空工艺,外壳、机环和中央金盂之间采用银制的活铆工艺连接,勾环和链条都以扭丝工艺制作,香囊外壳对称的两侧分别以活轴和子母钩相连接,其设计之科学精妙,做工之精致灵巧,至今令人叹绝。
这种款式的香囊结构精巧,运转如意,显示了当时极高的制作水平,深受后贵族们的喜爱。它不仅上承汉代的常平架技术,还下延了现代陀螺仪万向支架技术,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手工艺技术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02 宋代
宋代,朝廷重视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南亚诸地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大量输入,香道文化也从皇家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阶层,香囊、香炉等各式香具也大量出现,而且工艺精湛制作精良。
上图这款南宋时期的镂空鸳鸯戏水金香囊,出土自江西省的南宋杨恢妻李硕人之墓。香囊作扁圆状,两面以子母口相合,采用錾刻和镂空技法制作:
一面镂空雕刻荷塘游戏图案,荷塘中两鸳鸯戏荷,荷下两鱼游戏;另一面镂空雕刻钱纹。
03 清代
明清时代的香囊,以制作工细见长, 其中不乏金镂玉琢和牙雕等精品。
雍正九年,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要求造办处制作一件花囊,“比黄圆香袋略大些,做一象牙透雕地香囊,盛鲜花用,亦可盛香袋用,若香袋无味亦可以换得”。
上图这枚清中期的象牙镂雕葫芦式香囊,高7.5厘米。香囊用两块象牙镂雕合成,每块象牙用镂雕、阴刻的技法通体刻出小葫芦、小花、枝叶及“大”、“吉”二字;所刻枝藤前后穿插,花叶左右掩映;花叶藤枝附着的底子上镂空雕刻着双钱纹,寓意吉祥、富贵、长寿;香囊两端之间用黄丝线编就的纽带穿梭相连,使香囊盒两片紧合为一。这件香囊的设计巧夺天工,非常精妙,经专家研究认为很有可能是广东牙匠高手所作。
上图这枚清代的金累丝镶珠石香囊,长7.2厘米,宽5厘米,厚2.2厘米。香囊九成金质,长方凹角形,周身由镂空的累丝花瓣组成;两面均有嵌珍珠花树,叶为点翠,边沿镶嵌绿松石珠一周;香囊上下均有丝绳及红色珊瑚珠点缀,一端有一活动插钮,可启闭。
清代的金质香囊款式有很多,一般多镂空,镶嵌宝石或者配以点翠工艺,比如:
圆形
扇形
椭圆形
……
在清代,玉雕工艺达到了巅峰,作品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时期的作品经常会雕刻龙、凤、麒麟等传统的吉祥神兽,以及山水、花鸟等具有意境的图案。相比其它首饰的体积,香囊可以更大程度地展示各种题材,将当时的精湛工艺和审美,在数百年之后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比如:
白玉香囊
白玉香囊
白玉香囊
碧玉香囊
青玉香囊
青玉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