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意目及悦心
审美,许是玉器最高层次上的解读。中国有句古话: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玉器,可以载道。它承载了华夏最朴素的哲学观、美学观,蕴含着文化的根源。在玉器中,审美,可以是很多种东西。作品里人物的气质、物象的生命活力,是审美;雕刻创作手法所流露的形式意味,是审美;作品呈现出的神采与趣味,是审美;甚至,从作品反映出的艺术家本人的性情与精神境界,也是审美……
有哲学家将人生分为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生命就是一个对美顺从的过程,它随着我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而改变,但始终以美为中心。
发现玉器之美,与其说是收藏,不如说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心性修养,一种对细节的关切,生活也因这些细节而显得精致和美好。
玉器的审美根源由来,与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有很深的关系,玉雕师把大自然的神性之美,变成一种难于用语言描述的美学感悟,把“万物皆有灵”的灵气和韵美变成一件作品的灵魂与气息,于是作品便有了生命和呼吸。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应该是生活中具备的基本审美情感。当审美生活由自然山水进入到艺术领域的时候,审美进入到另一个纬度。我们欣赏一张画,一幅书法,一件玉器,便是对这个民族流传千年以来的文化的审视,从各个艺术与玉器的源流,我们可以窥视一个民族的审美理念。
比方古代,园林中假山石的运用,甚至文人赏石、爱石,将顽石“搬”进他们心爱的文房,本质上或都是“以石为山、道法自然”的审美原型。一块玉石,看似冷硬清瘦,枯槁无生命,但在文人的思想中,却恰恰是永恒的代表。
陈继儒《岩栖幽事》中写,“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文震亨《长物志》中写“石令人古”……“隽”也好,“古”也好,都代表人对从玉石上体会到的,一种更绵长、亘古的品质的向往。
书法、绘画、佛造像为世界所公认的中国三大艺术,这里面任何一门艺术,都是玉器审美的重要借鉴,因为里面包含了阴阳和谐,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由它所阐述出去,便是刚柔、虚实、有无、浓淡、呼应等等。
一件玉器的审美,或见清雅,或见朴素,以技艺成器之外形,以规矩成物之法度,它们藏满了先人的智慧与认知。
美学家朱光潜说:“天生的是姿禀,造作的是修养;姿禀是潜能,是种子;修养使潜能实现,使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实。”资禀不是后天可以养成的,它是一种对美的感知和天赋,但素养却可以在生活中形成和培养,愿你做一个有趣的人,心存审美的种子,让世间一切为绽放美丽,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