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个和田玉爱好者,那么你肯定看过以各种名目对玉器收藏大肆吹捧的文字,诸如“好男人都爱和田玉”、“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之类的标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搬出名人为自己的观点站脚助威。例如“马来都如何喜欢和田玉”、“王刚为什给儿子留下和田玉资产”,说的活灵活现,就好像自己真的跟人家有一丝联系似得。

但如果我告诉你,作为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的鲁迅先生,他曾在其作品中数次对和田玉收藏大加贬损,而对和田玉爱好者持鄙夷态度,作为一个爱玉之人,尊驾又作何感想?我辈又如何能够逃脱这一文学巨人的鄙视链呢?

(一) 七大人与“屁塞”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离婚》中,有一位以遗老形象出现的丑角,其标志性的特征是手上拿了一件“屁塞”,还不时在鼻子旁擦拭几下。记得参玉初读小说集《彷徨》是在三十年前,彼时即不知“屁塞”究为何物。也很难洞悉此中的讽刺。但后来学习此专业,知道“屁塞”为古代敛玉中,用于蔽塞九窍中的一种,近年又常见一些盘玉者兴之所至,将自己手中的和田玉在鼻尖上蹭油,笔者不禁哑然失笑。可见先生当年观察力之敏锐,描写之生动传神。

(二) 瘾足心闲之时,摩挲把玩之物

在鲁迅先生眼中,包括和田玉在内的这些文玩多为无用的蠢物,并概括为“瘾足心闲之时,摩挲把玩之物”通俗些讲,就是文人雅士的玩物,回顾先生所处的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之时,此种爱好着实无益于国家民族,即使是到了今天国富民强之际,笔者也不得不对此种行径加以抨击。

如此说来,参玉是不同意大家喜欢和田玉,收藏和田玉啦?这明显是言行不一嘛!实则不然,如果你真是一个爱玉之人、所谓玉,不过是一颗美丽的石头,而面对这一物质,人的态度与行为才决定了玉的高下。和田玉仿佛一面镜子,它本无贵贱美丑,它只是折射出了追逐者的善恶美丑,品貌学养,在和田玉的爱好、购买、收藏、研究之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淫者见色,贪者见利。其水平与境界有天壤之别,本不可一概抹杀。

简而言之,和田玉它是石头,既不会自我炒作,漫天要价,也不会自己造假染色骗人。而喜欢和田玉也是有水平段位和品位境界的。为了在自己的玉器生涯中不堕入魔道而终为人所鄙夷耻笑,下面我们粗略介绍几种当下最为典型的玉石爱好者的生存状态,望诸君各自寻其门径而入吧!

(一) 玩玉

多数爱好者在接触和田玉的初期都要经历此一阶段,不同之处在于有些人止步于此,终生视和田玉为玩具,对其上的文化信息视若无睹,只求浑汗如雨的盘磨刷洗,以解恋物之渴。这正是前文鲁迅先生所鄙视的“玩物丧志”状态。就算是真的有无瑕美玉沦落入此等人手中,也是明珠暗投,暴殄天物。当然,也有人在玩玉的阶段就戛然而止,转而去找寻其它的爱好去了,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只有极少数人能跨越这一阶段,迈入更高境界。

(二) 藏玉

将和田玉作为一种收藏品,在如今的爱好者中可算是较为普遍的。而其中不少人在这一收藏过程中过度关注于其价格涨跌,个人得失,就未免令人生疑了。

加以个别以传播知识为名,行牟利之实的媒界加以诱导,不少本来懵懂的玉友,其注意力逐渐从和田玉的真伪,玉质的好坏,雕工的优劣,偏移到切料赌石,几万购得数亿售出的商业思维中去,作为商品,和田玉当然有其价格规律,我们也应有所知晓。但一面自称喜欢,另一面又好像算盘成精一般,只关心经济上的得失。就如同有人说自己如何的喜欢一个姑娘,却根本不在意她身上的闪光点,整日里只忙于算计以多少彩礼能够将其迎娶过门,而又会因此赚得多少嫁妆,这生意又可盈利几何,这是真爱么?和田玉对于他们不过是葛朗台手中的金币罢了,比之和田玉,他们显然更爱钱。

(三) 参玉

不得不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跨越将和田玉视作风雅玩具或是获利工具这两个阶段。开始发现其玉质与人性的共通之处,其雕工承载的文化信息。并视其为一门学问,将和田玉放归到广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作为物证加以探索研究。参悟沉积于和田玉之上的数千年智慧结晶。

试问如果你把和田玉作为打开华夏文明大门的一把钥匙,以踏实严谨的学术态度,治一门显学,这又怎会被像鲁迅先生那样的先贤致以匕首与投枪呢?当然,每个人的境遇多有不同,参玉也不会奢求纨绔无知与钱串子们都能进化出七窍玲珑心,来感知本与他们无关的东西。我辈真正的爱玉之人虽属少数,但有机缘相聚于网络,品茗论道,成就天涯比邻的佳话也已足慰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