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滨海玉石文化城古街夜景 陈世强 摄
东南网11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黄益辉 刘其燚 文/图)
核心提示
近日,罗源县滨海玉石文化城热潮涌动、人文荟萃,为期一个月的第十届“凤山雅集雕刻艺术展”精彩登场,共展出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43名会员的百余件得意之作,为雕刻爱好者和广大市民群众呈现一场精彩的玉石文化盛宴。
接连不断登场的雕刻艺术展背后,是罗源玉石雕刻产业大步迈出的振兴脚步。
罗源县玉石雕刻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创造辉煌的成就。全县总人口26万多人,玉石雕刻从业人员就有上万名,先后涌现出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位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以及47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赢得了“天下石、罗源工”的美誉。
然而,过去几十年因市场原因,无论是大师还是初学者,纷纷离开家乡在外创业,本地玉石雕刻氛围凋敝。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辉煌记忆,成了往事。
有历史、有矿石、有大师,玉石雕刻产业能否重振雄风?去年以来,罗源县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规划建设滨海玉石文化城,出台多项产业扶持措施,吸引在外大师和雕刻从业者返回罗源创业。
目前,滨海玉石文化城已有113名罗源籍知名雕刻艺术家回乡创业。建设玉石美术馆、打造直播基地、举办展览活动、与周边的海洋世界联动发展文旅经济……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振兴,露出曙光。
辉煌与落寞
——曾经产业兴旺人才济济,后来工厂衰落大师外流
在《中国雕塑史》一书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写道: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一个“雕”字,从罗源自唐代建县至今,始终是地方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罗源的青石雕刻技艺已经炉火纯青。至宋元时,叶蜡石雕刻日益成熟。出众的雕刻技艺,为罗源留下诸多玉石遗存。在罗源城郊莲花山圣水寺栖云洞内,藏着国宝级文物——十八罗汉像。这是由南宋石匠陈曾缘于1248年雕刻而成,是国内现存最完整、工艺最精湛的石刻造像代表作品之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碧里乡廪头村忠烈寺中,有一座600多年的“廪头石香炉”,它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用叶蜡石雕刻而成,是罗源古代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罗源玉石产业迎来一段光辉岁月。1970年,作为福州寿山石矿脉的延伸脉,飞竹镇安后村储量达1000多万吨的叶蜡石矿产资源被发现,至今仍是我省发现的最大的叶蜡石矿脉,被称为“安后石”。
背靠富矿,1972年,罗源县雕刻厂创办,带动玉石产业蓬勃发展。当时,罗源县雕刻厂生产香炉系列等石雕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及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以“九狮鼎炉”“四季香炉”为代表的作品,荣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
更为重要的是,罗源县自此成为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摇篮,先后涌现出林飞、黄丽娟、黄宝庆、潘惊石、潘泗生等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3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众多艺术佳作被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惊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苦练印纽雕刻,注重开拓创新,融入《诗经》《庄子》及商周青铜器等文化元素,开拓了寿山石印纽题材雕刻的新方向,后又专攻俏色。2000年,他凭借俏色作品《石破天惊》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一鸣惊人。
彼时,兴旺的产业发展生态,前辈的艺术成就,在罗源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投身玉石雕刻产业。当时,平均每20多个罗源人中,就有一人从事玉石雕刻行业。
然而,这种火热场景在20世纪90年代后戛然而止。因市场原因,罗源雕刻厂衰落,渐渐门可罗雀。为了生存,掌握雕刻技艺的罗源雕工,甚至已经成名的大师,纷纷离开家乡,外出发展。
“近的到福州城区,远的到广东四会、云南瑞丽等地,罗源雕刻人才的创业足迹遍布全国。”潘惊石告诉记者,罗源雕刻人才凭借过人的技艺,无论是寿山石还是翡翠、玛瑙等玉石,乃至各类雕刻石材,都能雕琢出意境深远的作品,“天下石、罗源工”的名号响彻全国。
罗源雕刻人才在外地创业成功时,曾经兴旺的玉石雕刻产业却失去活力、日渐凋零。“我从事玉石雕刻30年,很早就外出闯荡。像我这样经历的,基本上都在外地。”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安感慨道。
回归与重生
——搭建新平台发布好政策,吸引大师返乡激情创业
罗源有产业基础,有叶蜡石资源,有人才优势,玉石雕刻产业却墙内开花墙外香,让人扼腕叹息。振兴本地玉石雕刻产业,是罗源县领导、大师群体乃至普通从业人员的共同心愿。
具有强烈文化基因的罗源玉石雕刻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人,重点是大师群体。
2021年,由罗源县领导带头,几支队伍南下北上,一一登门拜访罗源籍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与大师们共商罗源玉石雕刻产业发展大计,并与业界人士沟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缺乏产业集聚平台、没有形成链条、人才培养跟不上……
县委书记张新怿介绍,2022年初,根据几个月来征集的意见建议,启动实施“天下石、罗源工”雕刻大师回归工程,以“打造玉石大师发展平台、擦亮‘天下石、罗源工’品牌、建立玉石文化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出台《罗源县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吹响了产业振兴的号角。
大师回罗源,平台在哪里?
罗源县选择了世纪金源集团开发的罗源湾滨海新城商业街区,计划打造滨海玉石文化城。这里面朝大海,风景绝佳,建筑风格为双层徽派建筑,有346家店面,是现成的产业发展平台。
当县委、县政府将建设滨海玉石文化城的规划、选址等向大师们征求意见时,得到高度赞同。原计划是将商业店铺统一规划后,以政府补助的方式,免租金提供给玉石雕刻从业人员使用,但他们主动提出“租不如买”,积极表达购买店面的愿望。虽然增加了回归的成本,但也体现了大家共同推进罗源玉石雕刻产业振兴的决心与信心。
在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和世纪金源集团的支持下,商业店铺以“补助+优惠”的价格出售给玉石雕刻从业人员,并提供5万元装修补助等,以此吸引更多人才向滨海玉石文化城集聚。
打造发展平台的同时,罗源县同步出台《关于扶持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发展的六项措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扶持政策,在场所入驻、人才安家住房等六个方面,对回归罗源的玉石雕刻人才进行补助。
比如,对符合条件的玉石雕刻从业人员,最高每月可给予2000元的安家住房补助。此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的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可达5万元;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师示范工作室的,在享受上级奖励基础上,分别再予以2万~5万元的县级奖励补助。
在金融支持玉石雕刻产业振兴方面,罗源县积极协调各银行,提供20亿元泛金融支持,量身打造“人才个人消费贷”“人才企业经营贷”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最高授信金额分别达到50万、1000万元,为人才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发展壮大期的全流程金融支持。
好平台、好政策,在罗源掀起一阵“回归旋风”。2022年6月,滨海玉石文化城开展认筹签约活动,首期开放的159间商铺全部售空,超过100名玉石雕刻艺人入驻,既有19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高端工作室,也有玉石古玩商家。
“虽然我们在外面作出了一点成绩,但都心系家乡,希望能为振兴罗源玉石雕刻产业出一分力。”郑安说。
“我原来在上海开古玩店,看到这里环境好、政策给力,毫不犹豫就购买、入驻。”一家商铺的店主王仁国表示,他十分看好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发展前景。
今年1月,罗源县滨海玉石文化城正式开街,文艺气息满满的店铺、巧夺天工的玉雕作品、红火热闹的玉石集市、令人大开眼界的玉石文化品鉴交流会……甫一开街,就成为网红打卡点,让沉寂已久的罗源玉石雕刻产业迎来了久违的热闹场景。
困境与出路
——嫁接周边文旅资源,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
热气腾腾的开街过后,滨海玉石文化城又暂时回归平静——作为县级产业平台,加上人口小县的先天条件,要想彻底改变沉寂20多年的玉石雕刻产业现状,罗源才刚刚起步。
路虽远,行则将至。为走好玉石雕刻产业的振兴之路,罗源马不停蹄。
“为壮大产业规模,我们已启动滨海玉石文化城二期建设。”罗源县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于佳介绍,二期将新增玉石商铺144间,再吸引百余名雕刻人才回归,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
正在紧张建设的罗源玉石美术馆,是二期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承载展览陈列、学术研究、艺术教育以及艺术交流等功能。“我们对玉石美术馆抱有很高期待,它将是讲好罗源玉石文化故事的‘城市会客厅’,成为罗源文化的新地标。”潘惊石说。
以玉石美术馆为代表,一系列新创意、新动作、新举措,为振兴罗源玉石雕刻产业注入新动力。
为找到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大师们对玉石雕刻产品进行适应市场的创新,开发了一系列玉石文创产品,如茶具、花盆、摆件等,拓宽了传统手工艺的消费市场,让玉石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依托数字化技术,玉石雕刻产业的平民化消费趋势越来越强。“我们引进一台微型五轴数控机床,可以自动雕刻。”罗源县工艺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官铎说,手工雕刻一件作品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利用机器可能只要10多分钟就可以出成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获得批量生产优势,降低了赏玩玉石作品的门槛,开创了市场新空间。
玉石成为伴手礼,让滨海玉石文化城找到了融入文旅经济发展的契机。在文化城附近,就是国家4A级景区——罗源湾海洋世界。专家建议,可以与旅行社、研学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出玉石文化城专题旅游线路,举行玉石雕刻技艺主题研学活动等,通过嫁接文旅业态,为玉石文化城集聚旺盛人气,促进市场繁荣。
“计划将玉石一条街、玉石美术馆、大师工作室等合为一体,导入海洋世界的游客资源,举办玉石文化节、大师作品展览等活动,形成玉石文化与商贸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兴商业圈。”罗源县副县长黄国安介绍。
当下最火的直播带货,也成为玉石雕刻产业的发展助力。据介绍,罗源县学习借鉴广东四会等地的直播带货经验,成立珠宝文玩福州运营中心罗源分部,打造玉石直播营销基地。该基地与字节跳动(抖音)合作组建,主要面向玉石文化城各业主,发挥直播营销、业务培训等功能。后期,还将在玉石文化城盘活闲置商铺20间,筹划建设抖音直播基地,入驻优质直播企业,从线上全面打开玉石文化市场。
在打出一系列集聚人气、激发活力组合拳的同时,罗源县还对玉石雕刻产业“为之计深远”,全力做好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工作。
大师们主动作为,一方面依托工作室收徒传艺,另一方面与学校联合开设全日制雕刻艺术中专班和成人班,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
校园成为传承玉石雕刻技艺的新场所。“我们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等方式,立足职业学校特色,培养玉石雕刻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产业振兴。”罗源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长沈庆焉介绍。
今年“五一”假期,罗源“安后石”雕刻技能大赛在滨海玉石文化城举行,选手以“安后石”为创作原石,现场雕刻创作作品,最后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获得一等奖的王静说:“通过比赛互相交流,学习别人的一些雕刻技法,对我们新生代从业人员的成长有很大帮助。”
据悉,罗源县正在积极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合作,双方将在人才培养、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合作,全面提高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玉石雕刻文化产业再创辉煌。
记者手记
拥抱国潮
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从西安、洛阳等文化古都和各地的博物馆在暑期旅游中备受追捧,到央视接连推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书法大会》等传统文化热门节目,再到汉服、国乐、茶艺、非遗等元素日常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如今,国潮之风劲吹中华大地。
玉石雕刻,与国潮息息相关。在罗源,玉石雕刻大师专攻印纽雕刻,而印纽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国潮的深度链接,是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突出特点。
当罗源县推动玉石雕刻产业振兴的步伐,迎头撞上了举国盛行的国潮之风,这是宝贵的天赐良机。地方政府和广大玉石雕刻从业者应当乘势而上,多方发力,抓住机会重铸辉煌、壮大产业。
发挥大师的技艺优势,才能筑牢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充分激发大师的创作热情、创业激情,源源不断推出玉石雕刻艺术品、收藏品,力争让罗源玉石雕刻产品具备更强的鉴赏价值、人文价值,从而在国潮之风中占有一席之地。用大师的创意和技艺打动人心,获得认可,产业振兴才有希望。
依据市场风向的业态融合和产品转型,是壮大产业的关键。上世纪90年代,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落寞,正是源于对市场环境变化的强烈不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又一次发生巨大变革,要实现罗源玉石雕刻产业的振兴,必须主动适应新变化,一方面将玉石雕刻产业与文旅经济发展充分融合,借助文旅经济强劲复苏的好机会,以业态融合带动产业振兴;另一方面,要在产品上推陈出新,抓住年轻人的消费新潮流,致力于玉石雕刻产品生活化、装饰化,将其变成艺术性、实用性兼备的新产品,根据消费潮流定制玉石雕刻产品,靠市场的力量壮大产业。
融入直播带货的热潮,争取打响品牌,形成集聚效应。要让玉石雕刻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直播是可以获得大量潜在消费者的新载体。有第三方数据显示,62%的受访网民偏好从电商平台消费国潮商品。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要为玉石雕刻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直播环境,带动产品销售,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爆款产品,打响罗源玉石雕刻的区域产业品牌,带动产业要素在滨海玉石文化城集聚,最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国潮之风既是对文化自信自强的表达,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罗源玉石雕刻产业,可以适应国潮、拥抱国潮,并且成为国潮,在国潮引领的市场变化和消费趋势中,大步走好振兴之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潘惊石大师在创作中。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罗源“安后石”雕刻技能大赛在滨海玉石文化城举行。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游客参观玉石雕刻精品。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罗源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 陈世强 摄